新年伊始,法国围绕重点大学招生配额的辩论便热闹起来,媒体文章连篇累牍,政界、教育界乃至企业界人士各抒己见,可谓见仁见智,争得不亦乐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是振振有词。辩论的结果如何虽不得而知,但辩论的背后却反映了法国社会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此次辩论的直接起因是法国教育部长贝克莱丝不久前曾表示,法国的重点大学要尝试改变现有的招生方式,将享受奖学金学生的比例逐步增至30%,以给“更多有前途的年轻人创造机会”,改变法国高等教育中现存的不平等现象。但“一石激起千层浪”,贝克莱丝的话立刻引来法重点大学校长们的齐声反对,认为重点大学的招生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政府增加奖学金学生配额的设想将势必“影响重点大学学生的平均教育质量”,这是不能接受的。
校方的这一表态也立即在法国社会各界引起了众多反响,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反对社会平等”的态度,更有人气愤地表示,认为增加享受奖学金的“贫穷学生”进入重点大学就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是“令人愤慨的”歧视性言论。鉴于事情在法国社会引起的反响越来越大,萨科齐总统也不得不在本周的一次讲话中表明了态度:他希望通过对话可以使重点大学接受增加奖学金学生配额比例的改革,否则政府将使用其他手段达到目的。
法国的重点大学历来是培养法国社会各界精英的“摇篮”。然而对那些来自经济拮据、生活窘迫的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来说,重点大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资料显示,以法国著名的高等师范和巴黎综合大学为例,80%的在校生都来自条件优越的政府高官、企业高管、自由职业者等城市家庭。那些普通的工农子弟、尤其是移民家庭的孩子要想进入重点大学则十分困难。
应该说,政府拟增加重点大学奖学金学生的比例是个积极举措,可以让更多本不具备条件的普通家庭孩子接受重点大学的优质教育,使法国的“精英教育”更具“平等性”。但正如此间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样,政府的“想法不错”,但实际情
况却“难以如愿”。因为,法国在教育制度方面的“不平等”不是增加一些重点大学的奖学金名额所能解决的。这种教育的不平等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形成,大学时期要想改变“为时已晚”。因此,专家们主张,要想彻底改变法国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必须从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时期开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方略”。
此间有评论指出,在帮助困难家庭孩子接受更好教育方面,法国已经大大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一位社会学家指出,鉴于当前法国教育现状,孩子只靠课堂知识很难“出人头地”,必须接受不同形式的“校外辅导”。正因如此,法国各种形式的校外指导课程及机构如雨后春笋,十分发达。问题在于,要让孩子接受这些校外辅导,没有足够经济来源的普通家庭是无法承担的。统计表明,这个发达的校外辅导市场每年至少在20亿欧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私下辅导交易”。
看来,即使在法国,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仍还是个
奢侈的目标。而要根本改变这种现象,绝非增加几个重点大学的奖学金名额所能解决,其中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问题。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此事能在法国引起如此激辩的原因所在。 (本报巴黎1月14日电 本报驻巴黎记者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