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1月15日 星期五

    制胜就业市场的“诀窍”

    ——解析毕业生持续保持高就业率的“合肥工大现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01月15日 07版)

        合肥工业大学的高就业率,不论是在安徽还是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里一直位居前列,被称为毕业生就业的“合肥工大现象”。

        之所以称为“现象”,一是近几年,合肥工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即使在形势最严峻的2009年,也高达95.29%;二是在招生基数越来越大情况下,就业率持续攀升,2010届本科毕业生有5961人,现在的签约率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就业的诀窍在育人“如果说有什么诀窍,最大的诀窍应该是针对社会需求育人,让学生赢在就业起跑线上。”分管毕业生就业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庆承松这样回答记者关于解密“合肥工大现象”的问题。

        只有不适应岗位的毕业生,没有不需要毕业生的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初,合肥工大面对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就确立了把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资源配置的方方面面,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提供系统支撑。在合肥工大,本科专业实行“末位警告”制度。按照学科结构和社会需求结合原则,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管理,一方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结构,拓宽专业面,加强内涵建设,申报新办社会急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另一方面,按照招生和就业情况,实行“末位警告”,对办学条件差、生源质量差、教学质量低、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科研水平不高的专业进行减招或停招。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合肥工大致力建设四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体系。按照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创新紧密结合原则,顺应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世界工程教育改革的潮流,合肥工大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课程构成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注重提升工程理念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让实践教学“全程贯穿、分层实现”。

        “我们66个专业都要参加工程训练。”合肥工大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校规定,所有专业4年内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得少于40周,各种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达到了25-35%。在校外,学校在上海大众、JAC、合力叉车、美菱、荣事达、奇瑞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充分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和先进技术。现在,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已经达到12个,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到166个。

        就业的实现靠行动

        “takeaction”这句意为“采取行动”的英语短语,是合肥工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辅导员李艳老师经常跟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已顺利就业的06-2班郭巧同学来自农村,曾经对就业问题有些迷茫。她是在接受各种就业指导之后,在对自己、专业、职业的认识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确立了就业定位,然后就“takeaction”。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让毕业生就业更趋理性已经成为全校性、全程性的系统工程。”合肥工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尉德芳谈起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感慨万千。从学生一进校起,学校和各个学院就通过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形势政策课、优秀校友报告会,开展职业、理想、责任、使命教育。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了“赢在起跑线”活动,注重适应性和成才教育指导;二年级的“助你成长”活动,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指导;三年级的“祖国强盛、我的责任”活动,注重择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指导,四年级的“扬帆起航”活动,注重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择业技巧、角色适应等指导。

        同时,合肥工大还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硬件和软件不断改造升级,与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联手建立创业基地,举办CEFE、SYB创业培训班、开展ERP沙盘学生团队创业体验训练、举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展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和校园“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已经学生创业项目资金对接等多种形式激励创业教育实践。仅在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先后五批孵化了30个项目,9个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注册公司等方式成功进入市场。今年,又有8个项目通过遴选进入中心进行公司化孵化。

        就业的顺利靠服务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毕业生就业完全市场化的今天,高素质人才的品牌效益固然能够吸引“回头客”和“老主顾”,但建立完善、便捷、高校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实现高校与社会“无缝”对接,同样十分重要。

        在合肥工大多位一体的就业市场体系的“顶端”,是领导带头的全员拓展就业市场机制———党委书记李廉、校长徐枞巍和领导班子成员忙的最多的“微观”事务就是就业,每年都走访重点用人单位,征求意见,洽谈合作。具体到各个学院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尤其是专业教师积极性,深入各行业挖信息、找岗位,借助项目合作等渠道向企业推介;而学校就业工作部门更是千山万水“走出去”,邀请人才机构和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现在,年度“双选会”、专场招聘会、春季“双选会”和周末“双选会”以及专业化、行业性和区域性组团招聘会,已经构筑起合肥工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交流的系列平台。

        在合肥工大,来自全国各地人才机构“驻校工作站”是一个创举。为实现毕业生市场与人才市场等相互贯通,学校2003年10月与合肥、无锡、常州、宁波、烟台等地的15家人才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成立了“工作站”,现在总数已经达到29家。通过“工作站”,各地方人才服务中心向学校通报当地有关人事政策和用人需求信息,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学校就业市场和招聘,并负责合肥工大毕业生的人事代理。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当地就业,为各地提供急需人才。现在,这些地区招聘合肥工大毕业生的数量,已经成为总就业人数的“半壁江山”。

        “在网站上就可以搞定工作。”合肥工大许多毕业生都有这样爽快的体验———学校2003年9月就构建起就业服务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合肥工大的就业信息网站会员单位超过5500家,完全实现了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服务。2009年,有近2000家用人单位通过就业网注册发布需求信息约5万条,人均7.8条,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真正的快捷通道。

        “合肥工大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能力较强,而且作风勤勉、踏实肯干能吃苦。”这是多年来用人单位的广泛评价,也是“合肥工大现象”的真正“诀窍”。(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张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