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北方冬麦区干旱将长期存在

    符淙斌等 《 光明日报 》( 2009年10月12日   10 版)

        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973项目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干旱问题是该地区长期干旱化趋势的继续,是近期少雨以及冬小麦区长期以来存在的需水较多而供水较少矛盾加剧结果。

        根据已有的预测结果,北方干旱缺水的状况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应对干旱要有长期的战略准备。

        大气海洋环流异常是本次北方严重干旱的主要气象条件。

        在北极涛动、北太平洋涛动以及南方涛动等多种时间尺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不明显,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向北的输送远少于正常年份,导致该地区秋冬连续少雨。

        本次干旱的发生有其长期气候背景。近50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少雨和增温加剧了干旱化的发展,干旱范围迅速扩展。其中华北和西北东部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半干旱区向东南方向扩展。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未来10-20年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将继续维持,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加重。

        基于历史演变规律、物理因子和数值模型的集成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以前,东北和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仍将持续,黄河上中游和下游的实测年径流量将分别减少10%和20%。未来10—40年,北方地区大旱/大涝年份出现的频率加大,其中华北北部和华北南部大旱出现频率将分别可能增加10%和20%。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尽管上述部分地区在某些时段降水量可能比现在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改变干旱化的总体格局。

        本次冬小麦产区的特大干旱除了由于降水持续减少以外,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即水分的损失)增加是另外一个原因。

        由于过去几十年来有机肥使用量的减少、粗放化的农地管理和落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原因,农田的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持续降低,结果导致降水期间的水分迅速以径流或蒸散发的形式流失。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对北方冬麦区干旱问题要有长期的战略准备。要根据干旱化的长期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做好应对干旱化的战略规划:

        建议调整冬小麦产区的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减少耕地中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改播其它生长季与雨季同期的作物。

        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减少冬小麦产区耕地的总体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土地整体的水源涵养和保水能力。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包括防渗漏管网系统工程,增加对农地的投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农田的保水能力,加强耐旱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工作以及节水灌溉技术,适应日益严重的供水用水矛盾。

        推动海冰淡水资源化的实用化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渤海湾的海冰资源年可开采量达4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量的近三倍,水量非常可观。在解决海冰的采集、运输和水处理问题后,可望大规模使用。

        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度,特别是加紧对西线甚至大西线调水的勘测调查研究。(本文作者为符淙斌、邱国玉、延晓冬、马柱国、严中伟、戴新刚、郭维栋、封国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