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六十年吃菜的记忆

    张德纯 《 光明日报 》( 2009年10月12日   10 版)

        吃了一辈子的菜,种了半辈子的菜,应该写点有关菜的文字。

        俗话有:“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可见菜是百姓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宋代诗人黄庭坚为画蔬菜写的题词云:“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可使吾民有此色”,此话道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关切之情。想起来,解放前广大的穷苦百姓,在饥荒之年,哪个不是面带菜色呢。所谓的“糠菜半年粮”,吃的是糠,菜不过是沟边渠旁的野菜而已。

        1949年解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但吃得饱,饭桌上也见到了蔬菜。但能吃到的也就是白菜、土豆、萝卜等大路货蔬菜。细菜很少,品种不多。尤其是在北方的冬三月,普通的百姓之家只能靠冬储的白菜、土豆过日子,更多的时候吃的是咸菜。那时候,哪个老百姓家里没有几个腌菜坛子。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吃菜也成了巨大的问题。北京市市民每天凭菜票供应二两菜。人口多的家庭还好说,难的是单身一人的户,二两菜的限量买不了一棵白菜,也买不了一个茄子,充其量只能买到一棵葱。这样的日子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把“菜篮子工程”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市长亲自抓“菜篮子、米袋子”。尽管当时买冬储大白菜还需按人定量供应,但老百姓餐桌上的菜蔬,明显的丰富起来了。过年时候,百姓人家也要买一些黄瓜、西红柿、柿子椒等细菜,但这些菜往往是招待客人用的。客人来了,切一碟黄瓜,满屋的清香,那香气至今还留在记忆中。不是那时候的黄瓜特别香,而是那时候的黄瓜金贵。

        吃菜不再是难事始于何时,似乎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在某一天,市场上的蔬菜一下就丰富起来了。遍布大街小巷的菜市场,堆满了水灵灵的蔬菜。每天为一家人一日三餐操心的主妇们,不再为买不到菜而发愁了。细想起来,这一天确切始于何日何时呢?这一天应该是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的时候;这一天应该是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深冬也能生产出顶花带刺的黄瓜的时候;这一天应该是南北蔬菜形成了大流通的局面,蔬菜消费均衡性与生产季节性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的时候。人们对幸福的记忆往往淡于对困苦的记忆,但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一天。

        当人们不再为吃菜发愁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很快的就不仅仅满足于蔬菜产品的充足数量,而且更加注意其整齐、美观的外形,鲜艳的色泽,悦目的包装,并开始追求品种多样,风味口感佳良,富含营养,具有食疗保健效果,清洁、无污染,食用方便等层次更高的消费目标。

        请不要责难消费者的要求,蔬菜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并不认为这是消费者过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有能力满足消费者的这些要求。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对蔬菜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培育出大量的优良蔬菜种子;总结出南菜北种(北菜南种)、夏菜冬种(冬菜夏种)、洋菜中种和野菜家种等多种栽培模式;采用了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防虫纱网等栽培设施,运用栽培、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手段,极大的满足消费者对蔬菜优质、安全、营养及对花色品种的要求。

        当你今天走进菜市场,其品种之多、其色彩之鲜艳、其品质之鲜嫩,会令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你挑选时,也许有你叫不上名字的蔬菜,这时你千万不要自愧孤陋寡闻。因为近300多种蔬菜种类,上千种品种推陈出新,花色品种轮番上市,有叫不上名字的蔬菜,并不奇怪。

        市场上的蔬菜不但种类多,各自还有各自的身份,有“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有机食品蔬菜”。不同的身份代表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标准,如果你不能决定选择购买哪一种时,那就随便选一种吧,哪种都能保证你的健康安全。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纵观蔬菜的昨天和今天,能看到祖国60年来的发展。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辉煌。(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