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8月01日 星期六

    叶渭渠:

    八十寿辰 学问当酒

    作者:付小悦 《光明日报》( 2009年08月01日 02版)
    (标题书法:沙英男)
    主持人:王斯敏

        无需盛宴,学问当酒,满纸祝福留言即是贺礼,一盒便当招待满堂来宾。今天,在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狭窄的会议室里,院、所领导与几十位老中青学者为老学者叶渭渠举行了这样一场几可用“简陋”形容的八十寿辰祝寿会。但是,会议室外,两架书柜里满当当的百余书卷,是整个现场最为华丽的底色——作为日本文化翻译家、研究者,叶渭渠著、译、编兼及,尤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翻译研究著称,刚刚出版的《日本文化通史》、《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小说史》更成为及时的“寿礼”。

        叶渭渠讲起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感悟。“做学问,我是‘半路出家’,1956年北大毕业后,曾从事文化交流调研工作,1972年下决心弃政从文。”“‘文革’时期,正是我的青壮年时期,我失去了很多,但寻回了最重要的失去——自我,逐渐恢复独立思考的能力。”“改革开放初期,我以当时还被视为禁区的川端康成文学的翻译,作为研究日本文学的突破口。”“学术研究要坚持以基础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

        来祝寿的学者们,从白发苍苍的日本所第一任所长何方到中青年学者,谈的也都是“学问”。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说:“在叶先生作品中常能感到他对他者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胸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董炳月则用一篇8000多字的论文来探讨叶渭渠的日本文化研究模式……

        人们也把祝福送给了叶渭渠的夫人唐月梅。同为越南华侨,同在西贡中学读书,1952年一同回国考上北大东语系,合译过《浮华世家》等作品,更用十年时间合著6卷本《日本文学史》……叶渭渠夫妇相知相伴成为佳话。

        中午时分,便当直接送进会议室,学者们边吃边聊。叶渭渠告诉记者,所里本来计划订几桌酒席,但自己更属意这朴素的午餐,亲切的氛围。叶渭渠跟记者讲起了他和夫人当年在越南读中学的往事。“1946年,季羡林先生从德国回来路过西贡,曾到我们中学讲演,他说,要回来建设满目疮痍的中国。这句话,成为我们后来回国的原因之一。后来,我们考上北大东语系,又见到季先生,让我们惊喜不已。”

        短暂的午餐时间后,叶渭渠——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竟然毫无倦意,又开始了一场和青年学者的谈心会。讲人生,讲学问,而讲得最多的,还是治学精神。有青年学子问到日本与中国文化中“人格”之对比,叶渭渠由此荡开去,讲起了马寅初、陈寅恪、吴晗许多前辈的“学术人格”:“求真务实相统一,这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与人格。”“做学问,要寡欲勤奋,人当然都是有欲望的,但力求少些,否则求学分心,难有所成。”

        叶渭渠跟记者讲起了他接下来的计划:写作《日本美学史》;用五到六年的时间与夫人重译《源氏物语》,现在这一工程已进行了一半……“我已经80岁,走到人生边上了,但只要活一天,我就会继续求学,走完余生求知求真的最后一段路。”叶渭渠说。(本报北京7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付小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