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6月02日 星期二

    传统纺纱技术的突破

    ——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及研发组侧记

    夏斐 金艳 徐寰 《 光明日报 》( 2009年06月02日   07 版)

        今年2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山东济宁市主持召开由山东如意集团、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项目推广会。纺织专家们认为:由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领衔研发成功的这项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的原创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称赞“这种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中国纺织产业的革命性升级

     

        中国位居世界纺织大国之首,但中国纺纱技术却多以国外技术的引进为主,环锭纺、紧密纺等虽然在纱线的生产上有较多优点,但是在纱支的极限、纱线的花色品种等方面存在很多局限。因此,研究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新型纺纱技术,使优质的纤维材料变成更优质的产品,使低档纤维原料实现高附加值,对于中国纺织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深远的意义。

     

        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徐卫林教授带领技术研发组,在深入研究成纱原理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方法”;利用该技术对环锭纺细纱机进行了创新改造,并进行了纺纱工艺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大大降低了纤维成纱对纤维根数、长度的要求等,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实现了原料的充分利用。该技术具有高效、低耗、短流程、节能的优点,并为不同原料优化组合与花色品种多元化纺纱提供了新途径。

     

        徐卫林是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2008年度,徐卫林在“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再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顺利通过评审,被授予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他为研发核心人员的“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必将在我国纺织行业调整振兴计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杜钰洲指出,“这个突破是原创于中国的技术,带来了中国纺织工业产品创新的突破,对于我们产业的科技贡献和品牌贡献会产生新的重要影响。”

     

        三大技术突破

     

        “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是一种国际原创适用于多种纤维纺纱的新型技术,既缩短加工流程,又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该项技术实现了三大突破:

     

        ——突破原有纺纱技术的极限纺纱,实现了纤维“超高支纺纱”。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原来只能作为低附加值产品的原料进行高价值的使用,增加附加值,如落毛、落棉纤维等利用此技术纺出了高支纱线。

     

        ——突破原有纺纱技术对纤维长度、细度等性能要求,可以变废为宝,将原来不能在纺织领域使用的纤维原料实现了成功应用,如羽绒纤维的纺纱等,极大的拓宽纺织原料的种类,实现了循环经济。(本报记者夏斐 通讯员金艳 徐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