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5月10日 星期日

    李文华名标相声史

    李韵 《 光明日报 》( 2009年05月10日   02 版)
    图为李文华(右)与姜昆在表演相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相声名家李文华因长年喉癌而引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医治无效,于5月9日凌晨1:09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李文华,1927年生于北京,早年曾向郭启儒学艺,1962年调进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和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从1978年开始,李文华与姜昆搭档,更进一步推出了把个性与人物融为一体的特长,使捧逗珠联璧合,自然默契,相继推出了《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诗歌与爱情》、《打针》、《想入非非》、《看球赛》、《小儿郎》、《男女有别》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段。1985年,李文华被评为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之一。

        李文华1983年被确诊为喉癌,1985年实施了全喉切除手术,不能说话,被迫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舞台。此后的20多年,他一直处于调养和休息状态,很少出席公开活动。李文华最后一次在媒体上亮相是去年11月。81岁高龄的他坐着轮椅带着氧气瓶出席自己拜师马三立的仪式,了却了几十年的夙愿。至此,李文华在中国相声界的宗谱上正式成为第六代相声表演艺术家。

        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今天早上听到了李文华病逝的噩耗。他非常遗憾地说,去年那次拜师仪式,他替父亲收下了这位高徒,李文华还在他父亲马三立蜡像前留影。后来因为自己有腰伤,一直没到北京探望李老,没想到那日一别竟成诀别。

        马志明回忆,父亲马三立与李文华感情很深,属于“半师半友”,上世纪80年代走动很频繁,李文华经常从北京坐车来天津,在马三立家中一聊就是一天。他说“我父亲其实很早就已经承认李文华先生是他徒弟。拜师这件事,是李文华老人的愿望,也是我父亲的遗愿。父亲收李老,对我们马家是个荣耀的事。去年,他已经病得很重,但为了参加拜师仪

        式,仍不听医生嘱咐,坚持签字出院。”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博导吴文科用四个字评价李文华——“德艺双馨”。他认为,李文华的“德”不仅体现在他纯朴厚道的为人,而且也表现在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上。他对相声艺术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每次演出都十分真诚。而李文华的“艺”更是在中国相声史上不能不提的。吴文科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在粉碎“四人帮”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李文华与姜昆共同创作演出了相声《如此照相》,大胆地以讽刺手法批判了极左思潮的误区,呼唤着思想解放,使观众们笑着挥泪告别过去。与此同时,这个作品还在客观上恢复了相声的社会功能。在那个时代,它不仅张扬了相声的魅力,而且带动了包括相声在内的传统曲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李老走了,我们在哀思之余应该更多地思考相声的社会功能,更多地思考如何学习他的艺术追求和风范,推出更多优秀的相声作品。我想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吴文科说。

        据悉,5月10日起,李文华家中将吊唁三日。中国广播艺术团方面将成立治丧委员会,追悼会初步定于5月15日。

        (本报北京5月9日电 本报记者李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