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1月19日 星期一

    新闻综述

    俄乌欧“天然气危机”露出缓和曙光

    作者:韩显阳 《光明日报》( 2009年01月19日 08版)

        经过长达10多个小时的谈判和磋商,俄乌两国总理终于在17—18日达成协议,困扰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欧盟多日的“天然气危机”终于露出缓和曙光。俄总理普京18日凌晨对媒体说,俄乌双方已就2009年天然气供应价格和过境输气费率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乌方表示将在近期恢复对欧洲用户过境输气。俄方新闻发言人库普利亚诺夫当天上午表示,俄乌相关公司已着手起草正式协议,一旦协议签署,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俄天然气将立即恢复。

        根据俄乌政府首脑达成的协议,双方同意2009年俄对乌供气价格将在欧洲价格基础上给予20%的折扣,同时俄过境乌克兰输送天然气的费率维持2008年标准不变。从明年1月1日起,俄乌之间的供气价格和过境输气费率的计算方式,将完全过渡到欧洲计价公式。俄经济观察家指出,上述协议是俄乌两国相互妥协的结果。2008年,乌以每千立方米179.5美元的价格从俄购买天然气,而2009年第一季度俄天然气对欧售价为每千立方米470美元。如果以协议规定的20%折扣计算,则俄售乌气价大约为千立方米376美元,低于俄此前提出的450美元报价、高于乌210美元的还价。

        正如乌总理季莫申科18日在莫斯科所承认的那样,双方谈判一度进行得十分艰难。

        为使俄乌谈判取得进展并赢得欧洲伙伴的理解与支持,俄总统倡议召开“天然气峰会”,邀请欧盟、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黑等国首脑前来莫斯科与会。峰会召开的17日上午,俄总理普京前往柏林,会晤德国总理默克尔并接受德一些媒体采访。当天下午4时,普京与季莫申科在俄联邦政府所在地“白宫”举行短暂交谈后,前往克里姆林宫出席“天然气峰会”。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会上提出,各国应考虑由一家欧洲银行提供不可撤销信用证券,购买用于乌方过境输气的技术性天然气以及有关方面提供国家担保以保障俄天然气供应方的利益等。梅德韦杰夫还承诺,如果乌方同意,俄将帮助其得到总额为10亿美元用于购买俄天然气的贷款。克里姆林宫“天然气峰会”结束后,分别得到两国总统授权的普京、季莫申科回到政府大厦。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18日凌晨1时30分从谈判桌上下来的季莫申科表示,俄乌能源公司将负责起草有关合同文件“只要有关天然气过境和购买的文件得到双方签字,向欧洲其他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就会恢复”。

        此间舆论指出,俄乌双方能最终达成初步协议,是内外压力综合促成,因为“天然气争端”已经造成了俄、乌、欧“三输”局面。对俄来说,关闭通过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天然气阀门,不仅使俄遭受高达11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使俄竭力塑造的“稳定、可靠的能源伙伴”形象受损。而乌在欧洲人那里也成了麻烦制造者,当地舆论也不再像三年前那样一边倒地支持乌。与俄乌相比,欧盟、特别是巴尔干和东欧国家更是苦不堪言:普通民众在寒冬中苦熬;工业企业因“短气”而被迫停工;各国政府因应对危机乏力而招致铺天盖地的批评……

        不过,尽管俄乌于18日达成协议,但并不意味着困扰俄乌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天然气危机”已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方面,欧盟能源进口多元战略推行过程步履维艰,其支持的纳布科管线计划因无法获得伊朗、土库曼斯坦的气源而变得遥遥无期;另一方面,由俄推动的“北溪”、“南溪”天然气管线遭遇重重阻力,短时间实现“绕过乌克兰”向欧洲直接输气几乎不可能。此外,虽然俄乌总理保证两国明年完全按欧洲气价、过境费标准开展天然气贸易,但分析人士大多认为“不过是权宜之计”,理由是双方此前达成的类似谅解、共识甚至协议实在不少。  (本报莫斯科1月18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韩显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