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小问号”里探究“大课题”

    ——吴江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扫描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08年11月27日 06版)

          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基石”,以身边的“小问号”作“诱饵”,吴江引导学生们探究“大课题”。七年来,全国素质教育实验区吴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蓬勃开展。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课程文化的变革和创新,既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优化了学校的特色建设,凸现了办学特色。

    “好老师”就是“好课程”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校长说:“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在吴江,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配备,提倡“人人都是指导老师,发挥教师兴趣、专业特长”。金家坝中心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由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负责,联系实践所需要的指导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有义务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作相应的指导。震泽中学更是要求任课教师每人每学年必须主动承担一至三个课题的指导工作。

          校长也不例外,他们的另一个头衔是“综合实践课程指导老师”。盛泽中学的裘生马校长已担任学生多个研究性课题的指导,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05届免试班9名学生所做的课题《免试推优政策的研究》。裘校长告诉记者:“他们经常跑来校长室,向我咨询免试推优政策的背景等相关问题。并从网上下载了其他城市免试推优的政策,进行横向比较。”2007年,集照片、调查问卷、文本资料等汇制成的PPT《针对2005年吴江市免试录取三星级以上高中制度的研究》,在吴江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

          “学生也能当指导老师”。学校在每年9月的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开班仪式上,由高二年级的获奖课题组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介绍。老师们都体会到:“学生给学生当老师,不仅传递着综合实践课程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将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一一展现出来。”学校还将目光投向校外,建立指导老师人才资源库。每年的5月初春蚕饲养前,庙港实验小学都会聘请七都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蚕桑技术员许文主任来校作讲座;在了解到湖羊养殖一直是当地农户的产业重点后,学校聘请兽医站站长来校开设湖羊养殖的技术讲座,并把听到的知识记录打印成资料,让学生分发给各村的养殖户。师生们一起享受着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

    “好资源”就是“好教材”

          吴江位于东太湖之滨,属吴越之交,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丰富的江南水乡人文特色,这为学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位于垂虹桥畔的松陵镇中心小学,多彩的垂虹文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带领学生进行了“走近垂虹桥”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学校又举办“走近家乡的鱼”、“走近家乡的桥”、“走近家乡的水”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家乡的水土人情。位于汾湖之滨的芦墟中心小学,校园中的“绿色基地”――汾湖百草园占地近百平方米,种植着上百种常见的药草,展示着一部活生生的《本草纲目》。学校以此为基地组织学生栽草药、研草药、制草药、写报告,从中感受到了传统医学的魅力。

          吴江市教育局局长王剑荣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课程内容应源于乡土风情和学生生活,要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他们提出“问题即课题”,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先进的理念成为吴江各学校开展综合实践的“法宝”。2006年6月20日,《吴江日报》刊登了《小学生“调查报告”引起市长重视》一文,报道了吴江市实验小学五(4)班学生开展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调查活动的情况,时任吴江市市长的徐明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水平;梅堰中学将项目学习推进到综合实践课程领域。把项目导入、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与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在陶艺项目引入时,教师先行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本地良渚文化遗址及龙南新石器时代的出土陶器,进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学习陶器制作工艺,写出报告――既是历史地域文化的学习作业,又是所选项目的美术创作设计稿。

    “多创新”既而“可持续”

          多年来,吴江教育局倡导校本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使校本教材富含研究性学习的成份,学生因此也成为“研发团队”的“主力军”。

          2007年9月初,芦墟实验小学首家推出的《百草园》和《分湖水》,是整合理念的首创,校本教材兼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吴江市各中小学整合创新打开了思路。紧跟其后的平望二中,学生每年都要完成100多个课题研究,学校对这些成果进行归类,定期编印“研究性学习”文集,并鼓励学生制作网页,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篆刻小组的《篆刻基础》、足球小组的《教你怎样踢足球》,这两本校本教材已在全校推广使用,还被其他学校转载和使用。2006年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教材评比中,上述两项成果分获江苏省一、二等奖。

          王剑荣认为,以往校本教材一般都是资料汇编型,属于学生接受性的单向传授型教材,如今经过创新理念编制的校本教材,操作方式更贴近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探索余地,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可以适时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访问。

          尽管如此,每次综合实践课程的小组活动中,总有几个“未落实的人员”。为此,在吴江的学校有一个特殊的“人才招聘会”,将“未落实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竞拍演说”,展示各自的特长和亮点,各组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后进生”潘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制作了独具创意的?港小区模型,令大家刮目相看,使他对学习也有了信心。

          “场上比赛,场下监督”。综合实践课程不仅仅是“花样百出”,每位学生还要接受来自各方的“检验”。“我在活动中成长”、“欣赏我的伙伴”、“让我们共同进步”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增强了价值感;学分制、档案袋、两级考评等积极的评价方式,成为综合实践课程持续开展的保障。一位学生深有感触:“每次看完这些评价,我都感到自豪和遗憾。自豪的是别人的肯定,遗憾的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而这些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