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简评《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

    作者:潘懋元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24日 10版)

        提高高校质量是一个大课题,围绕这个大课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最近,刘向信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所完成的《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其中一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落实建立人才资源强国战略的第一要务。高校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切实提高质量。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04年,时任山东经济学院院长的刘向信教授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成员,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创立了“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的育人机制,以山东经济学院为基地进行实验,努力把学校营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成人成才。

     

        首先,情感育人机制是指在生活层面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帮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拥有健康愉悦的身心,在求知过程中体味和追求真善美。情感,是人格发展的诱因,是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现代心理学的人才理论已经证实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而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情感育人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发挥了引领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在研究中敏锐地意识到并准确地把握住高校实行收费制之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学校和学生之间除了原有意义上的组织与个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存在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这无疑将增加大学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学校管理者的压力。因此,大学应该大力实施情感育人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充满亲情的环境,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大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需要,更是其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情感所营造的和谐环境里,困难容易克服,矛盾容易化解,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得以升华,人际关系会变得平等和坦诚。情感育人机制使大学生“重知重情”,“知”、“情”并举,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

     

        其次,激励育人机制是在精神层面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大学生把外部的刺激转化为内在的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上进的欲望,持续不断地朝目标前进。激励育人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学校环境和个性差异。书中主张尽可能多地运用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差异教育等理念和方式,通过建立一个多种评价体系、覆盖面广的激励机制,改变只以学习成绩好坏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得奖的观念,使每一个大学生的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差异得到充分尊重。

     

        再次,嫁接育人机制指的是知识层面上一个开放的育人体系。在生物学上,“嫁接”有利于不同种属优势互补,茁壮成长。各种学科进行“嫁接”,互相融合,也能产生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学科。大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受多种学科、多元文化的熏陶,并把加强校际、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开放环境下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嫁接育人机制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书中所提出的校内不同专业之间嫁接、与国内有关大学相关专业之间嫁接、与国际有关大学相关专业之间嫁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通才培养规律和21世纪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需要。通过这种嫁接育人机制,培养出视野开阔、通专结合的人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掌握先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的育人机制从生活层面、精神层面和知识层面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既有理论依据,又在实践上证明切实可行,是一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进步成才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