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10月06日 星期一

    以水为媒 服务社会

    ——河海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本报记者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陈心月 《 光明日报 》( 2008年10月06日   02 版)

        苏通长江大桥顺利通车,河海人的欣喜溢于言表,该校研制的“长江下游实用型洪水—风暴潮综合数学模型”在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期间成功预报了水位、台风增水等情况,保障了施工安全。而这,只是河海大学发挥水利优势,产、学、研相结合成果的一个缩影。

     

        学科建设,提升人才素质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重头戏,作为以水利、土木专业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力学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举足轻重。”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告诉记者。多年来,河海大学以水利、土木等强势学科为突破口,不断进行外部拓展和内部延伸,强化学科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了岩土工程、水利水电等近10项国家重点学科。

     

        外部拓展方面,河海大学积极牵手世界高水平大学。近年来,该校分别与德国、中国香港、美国联合组建了“中德水资源研究所”、“水利建设3S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和“全球变化与水循环研究中心”,并设置了多项出国培养计划,先后选送了71位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赴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河海大学一位教师对自己出国考察的受益颇为激动“学校安排我们马不停蹄地跑了十几处研究所,学习国外的先进科研技术,很好地提高了我们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

     

        内部延伸方面,该校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自身的整体素质。河海大学注重教学实践和实验创新,在力学创新思维训练室里,既有理论导航,又有成果展示,学生和老师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973”、“863”等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承担者,目前,该校已基本形成了与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和科学研究平台。由于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河海大学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河海大学的毕业生一是政治思想素质高,二是角色转换快,三是专业技术能力强,四是发展潜力大。

     

        发挥优势,科研转化为技术

     

        “大学在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尤其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林萍华如是说。河海大学在产学研这条雄关大道的学科建设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各项领域尤其是水利行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苏通大桥顺利通车的当天,一位专门前往观礼的河海大学老教授感慨良多“我亲眼看着多少年来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国家的骄傲,感到很欣慰。”原来在国家重点工程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大桥索塔塔基的基础稳定和安全监测时,工程技术上遇到了难题,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地质工程学科、大地测量学科的多位专家全体出动合力攻关,最终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台风每年都会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河海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该校多次组织考察小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出海岸风暴潮灾害预报系统。2005年,该系统成功预报了“麦莎”台风的登陆以及长江下游的洪水、天文潮、风暴潮综合潮位等情况,为长江下游防洪防台抗灾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校的研究成果“全国水库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也已被三峡等90余座大中型水库采用,为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学科为依托,河海大学建立了10多个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设立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使河海大学水利科学研究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体系,这是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产学研结合,多方位服务社会

     

        在科研直接促进生产的同时,河海大学还采取多种合作机制,与社会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长期伙伴关系,为学校的产学研发展构建有效的转化平台。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为产学研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把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中。这其中,依然是“水”字打头。

     

        由该校牵头成立的合作发展委员会,130多个成员单位覆盖了水利系统的全部7大流域机构和5大部属设计院、中国水电系统的6大设计院、中港总公司及其大部分所属单位、绝大部分省(市)的水利部门。

     

        河海大学结合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校提出的水稻节水灌溉的完整技术体系,其成果在江苏、宁夏、黑龙江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受益面积近6.67万公顷,节水2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亿公斤。

     

        2006年,河海大学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共同组建了“河海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双方共同投资、独立实体的运作方式,针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发和服务,已成为我国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河海大学始终坚持发挥水利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瞩目的突破,并以学带研、以研促产,在源头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推广三个环节上环环相扣,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标题书法:沙英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