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06月27日 星期五

    避难场所城市的必修课

    李春玲 《 光明日报 》( 2008年06月27日   09 版)

        每年全球都有无数人受到地震、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失去他们的住所,在露天度过灾后最艰难的一段日子。由于没有受到及时的庇护和救助,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在不可预期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需要一个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的临时安置地——应急避难场所。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又一次给人们敲响警钟: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刻不容缓。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人们基本生活而事先规划的、建有一些特定设施的场地,城市一般为公园和其他开阔地等。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应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努力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很多城市开始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做好灾难疏散准备。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等全国20个省(区、市)的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数百处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已建成或改造成的应急避难所共有28处,分布在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区的海淀公园、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等城八区内。但是,对于一个拥有1400万人口的城市,如果突发灾难,仅有28处应急避难场所够用吗?

        根据2007年底出台的《北京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北京中心城区今后每年还将建成20处至30处避难场所,并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据悉,北京市的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公园。

        全国第一个系统的应急避难所——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按人均疏散面积为1.5平方米计算,最多可容纳25.3万人。在这里设计者巧妙地把各种应急设施融入景观之中。

        塑料假山下是应急水井。公园草坪上的一座假山下,竟然是个加着井盖的应急水井。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园内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座暗藏玄机的假山。

        草坪中藏厕所。在一片林木背后,有一排十几个加盖的水泥槽,这些水泥槽其实是应急厕所。它的地下管道与附近的公共厕所是连通的。如果发生强烈地震,公共厕所就有可能倒塌,这时,在应急厕所上面搭个帐篷,就能正常使用了。为了更好地隐藏这个不雅之处,公园在水泥槽上加铺了一层草坪。

        路灯是监控器。园内的路灯还是一个个监控器。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后,监控器就可用来监测园内情况,调度员依靠它就可以作出科学调度。

        城垛可以停直升机。公园内的两个城垛是可供直升机紧急起降的微型机场。当灾难发生时,公路交通可能会出现问题,此时直升机可在此紧急起降,用来运送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等。

        组雕台基用来储备物资。在公园内“大都鼎盛”景区内,大型组雕的台基是用来储备应急物资的。这里存放着帐篷、床铺,脸盆、毛巾、暖瓶、水杯、饭盒、卫生纸等家庭生活必备品。

        当灾难来临时,选择到离自己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个生活常识。当然,我们应提前了解城市里有多少个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等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