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史部之资治通鉴纲目

    郑任钊 《 光明日报 》( 2008年05月11日   12 版)

        《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及其门人赵师渊等撰。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司马光晚年欲折中《资治通鉴》之繁与《通鉴目录》之简,作《通鉴举要历》,未成。南宋初年,胡安国以司马光遗稿为基础,订补而成《通鉴举要补遗》。宋孝宗乾道年间,朱熹与弟子又据《资治通鉴》和《通鉴举要补遗》等书“别为义例,增损櫽括”,作《资治通鉴纲目》。后来朱熹又多次改订重修,但直到晚年仍未能定稿。宋明学者尹起莘、刘友益、汪克宽等人又陆续补写了“发明”、“书法”、“考异”等。

     

        《资治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记事起迄同《资治通鉴》一致。书中大字为提要,即“纲”,模仿《春秋》,以明“书法”;小字以叙事,即“目”,模仿《左传》,记评史事。另有凡例一百余条,述褒贬之旨。朱熹编撰此书的目的,除了条理《通鉴》以利阅读外,更主要的是借修史来维护纲常名教,宣扬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因此行文义例严谨,处处仿《春秋》笔法,极重褒贬进退。

     

        《通鉴纲目》基本取材于《通鉴》,并无多少史料价值,但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即纲目体。受其影响,后世出现了一批纲目体史书,如明商辂《通鉴纲目续编》、南轩《通鉴纲目前编》、清乾隆帝敕撰《通鉴纲目三编》等。由于其思想内容,通鉴纲目》更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郑任钊)下期预告:通典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