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8年04月07日 星期一

    十载汉藏情 和谐一家亲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培育朵朵格桑花

    郑晋鸣 薛楠 《 光明日报 》( 2008年04月07日   01 版)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的名字叫中国……”音乐课上,清甜、动听的歌声响彻整个教室,回荡在春日暖阳下生机勃勃的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的校园里。

     

        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是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内地全日制支藏完全中学。在这里,一朵朵寓意着民族大团结的格桑花在第二故乡亲人们的精心浇灌下,正在江海平原上灼灼盛开……

     

        社会群众:关注我们远来的孩子

     

        1997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方针和江苏省对口援助拉萨的决定,使得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应运而生。

     

        一群来自雪域高原的雏鹰,怎样才能在南通这个第二故乡健康、快活地成长?在这里,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在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这些来自西藏的学生有的家住边远贫困地区,有的学生家境贫寒,他们的生活费用没有保障。了解这些情况之后,第二故乡的亲人纷纷慷慨解囊。南通市委统战部在学校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之际,为学校牵头,向社会募集资金;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的后代张女士为学校捐款数万元……一笔笔真诚的捐款、一句句关切的话语,温暖了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

     

        第二故乡的亲人们不仅在物质上资助藏族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更注重从精神上关心藏族学生的成长。南通中学、南通市第一中学、如皋市磨头中学等学校都与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签订了“手拉手协作办学”的协议,定期交流办学经验。而共建单位也经常开展交流活动,给孩子们很多关爱。

     

        教职员工:关爱孩子们的成长成才

     

        在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敬业奉献的援藏教职工给藏族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的关心和爱护,都深深地烙在了孩子们的心底,有许多学生在作文里深情地写道“老师,我们爱您,有时真觉得您是我们至亲至爱的家人!”

     

        自创建以来,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的校长一直都是施乃平。这位曾经援藏11年、担任扎囊县委副书记的“老西藏”几乎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逢年过节时,他便组织教工在学校给孩子们包饺子、吃“古都”、跳“果谐”,营造“家”的温馨。学生生病了,他不辞劳苦地去医院看望,给孩子送吃的。学生们见了他,都会向他问一声“施爷爷好!”

     

        领导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全校教职员工。当初中毕业生们到拉萨参加中考时,随行的许多老师都有各种情况的高原反应,但他们仍坚持为学生进行考前辅导,有的一边输氧一边辅导。此情此景,把学生家长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师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学校食堂的师傅们也是极力为孩子们着想,努力改善伙食,每周都会给孩子们拿出新的菜谱、做出新的花样。当藏历年到来的时候,他们还学着做酥油茶,宽慰孩子们想家的心。

     

        爱心助教:孩子们的小老师

     

        “1997年由许富宏老师指导的第一个爱心助教团就在西藏民族中学扎根了”,施乃平校长说“每年,南通大学都有这样一批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爱心助教的活动当中,捧着一颗颗爱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人格关心和帮助着每一位藏族学生,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爱心路上,大学生志愿者们本着“把书教好,把人育好,把活动组织好”的原则,陪伴着来南通求学的西藏小同胞们一同成长。他们在紧抓学生的智育、美育、体育的同时,还针对藏族学生青春期的特殊性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西藏民族中学杨老师欣慰地说“不论身在哪里,爱心助教团的成员们都会牵挂着这个地方和这里的孩子们。”即将毕业的南通大学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的张晟华曾是爱心助教团的领队,提到西藏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她心里满是感动“我们喜爱这群孩子,就和他们喜欢我们一样。”在《给老师的一封信》中,孩子们认真地写道,“老师,每当我考试不好或想妈妈的时候,我也会哭,但是我正在长大,我会学着坚强。”张晟华说,让她感动的还有很多很多……

     

        十年来,江海平原上已经接纳并培养了几千名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学生,孩子们真切地感知并体悟着第二故乡亲人们的关心和爱护。雏鹰们在这里日趋成长为羽翼渐丰的雄鹰,他们将为民族的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而振翅高飞。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薛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