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本期关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

    今天,为何还要致敬长征精神

    戴立兴 《 博览群书 》( 2016年08月0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就应当牢记我们党领导的伟大长征及由此而生的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湘江、金沙江、乌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千山万水,行程约两万五千里。万里长征,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它创造了人类奇迹,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红军长征,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的阻隔困扼。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有着为全国工农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坚定信念。在翻越海拔4900米,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时,就是凭着“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的坚定信念,使红军战士比较顺利地爬过这样的雪山。谢觉哉在长征途中为了轻装,把唯一御寒的毯子都扔了,但始终把“中华苏维埃内务部”的印章挂在脖子上,完好地带到了陕北。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他们展现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也是前所未有的。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以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战胜了超乎人类极限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飞夺泸定桥”的22名红军战士以及“强渡大渡河第一船”的17名红军战士,他们以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共产党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把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斯诺曾总结道,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过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穿越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红一、二、四方面军都过了雪山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和编入其序列的原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战员,有的是三次走雪山草地,每次都有不少同志长眠在那里。红军战士就是凭借这种“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英雄气概,翻过了雪山,穿越了草地。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的接连受挫警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不能照搬苏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特点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1935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迈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在会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而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役胜利的取得,都是从实际出发,都是我们党既反右也反“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正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使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焕发了勃勃生机,赢得了长征的辉煌成就。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长征是四支军队先后进行的。 这几支军队怎样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在整个长征途中的始发阶段和最后会师阶段表现得非常突出。其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致使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不仅影响了中央的战略部署,而且红四方面军本身也受到很大损失。但是,由于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地把握了党内斗争原则,张国焘不得不回师北上,最后实现了三个方面红军的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这正是红军指战员顾全大局,服从组织的真实写照。从广大红军将士来看,在整个长征途中,特别是在遇到艰难险阻,比如过雪山草地的过程中,这种团结互助、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品德,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这充分表现出红军无私无我的阶级友爱。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红军源自人民,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更是如此。精神的力量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没有兵源、粮食,任何精神力量都难以发挥。因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铸就长征精神的重要外部条件。长征后期,当红军到达川西北荒无人烟的地区,物资严重匮乏尤其是粮食奇缺等问题特别突出。当时,阿坝辖区的各族人民纷纷慷慨解囊,支援红军。据统计,“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的16个月间,三大红军的 10 万人先后过境和留驻这里。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共为红军筹集粮食2000 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000余斤,还有大量干牛肉、猪膘、食油和蔬菜等。”(李小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212)这对阿坝人民来说是一个壮举,因为当时阿坝地区的面积还不到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还不到20万,人均牲畜不到两头,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600 斤。这种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是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长征精神来源于哪里

       长征精神的产生,既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又有党的领导根本原因。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克己奉公、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道德情操,“威武不屈、舍己救人”的浩然正气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的一种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多种精神基本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红旗百折不倒、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信念,是红军长征中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源头;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求实思想为遵义会议党的军事路线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井冈山时期的奋斗创业精神是长征路上红军艰苦奋斗精神的摇篮;井冈山时期各路革命力量的汇合为长征中红军团结一致开辟了良好开端。可以说,井冈山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流,没有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磨炼及其精神的传承,红军在长征中就无法如此乐观地面对超乎人类极限的严峻挑战。但是,应当说长征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首先,实现了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长征初期红军军事上遭遇的一系列挫折,使得广大红军干部、战士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在党内日益受到尊重。通道会议通过了西进贵州的主张;黎平会议采纳毛泽东西进渡乌江北上,向贵州西北进军的意见;猴场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决定红军立刻抢渡乌江,攻占遵义。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再一次被肯定。随后,苟坝会议上成立的新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确定了毛泽东在军队内的核心领导地位,之后相继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策略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长征,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正是党制定了正确的策略、方针,才引导红军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毛泽东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55)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是长征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实现了革命队伍的亲密团结。长征从实质上来说,是红军被逼入绝境之后的一种自救行为。在危难局势下增进党内军内团结,对于全军上下达成一致共识,从而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革命力量至关重要。以遵义会议为例:第一,遵义会议只批军事路线错误,没批政治路线错误,甚至在决议中还肯定了其正确性,是为了团结大多数。第二,毛泽东坚持不接博古当一把手,也是为了顾全大局,团结大多数。第三,从长征出发始,毛泽东就不断做张闻天、王稼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对过去的左倾错误有所认识,他们两人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会议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从博古方面看,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还是发扬了民主作风,让大家充分发表批评意见,中央常委们再重新分工时,又服从了决定,由张闻天代替他负总责。遵义会议后,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党内形成一种浓厚的民主氛围,红军也屡克强敌,从此踏上胜利之途。当长征后期,党内出现张国焘分裂主义的严重危机时,曾经的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如博古、李德和凯丰等人关键时刻都坚定地站在毛泽东正确意见一边。在增进军内团结的同时,红军也非常重视制定正确的军民政策,尤其是处理好军队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每到一处,红军严格贯彻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系列政策,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当地群众以帮助,并且从思想上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有效地改善了红军与当地各民族的关系,赢得了其信任和爱戴,不少群众自愿参加红军,革命队伍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因此,革命队伍的亲密团结,是长征精神形成的基本保证。

       最后,实现了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毛泽东、周恩来与普通战士一样啃树皮、吃野菜。正如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所写:“红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士兵同甘苦。不知者不知谁为军长,谁为师长。在红军行军发生困难时,共产党员必让非党分子之红军先吃先宿,作战时党员则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党员干部时时刻刻以身作则,团结、吸引和感染着广大红军官兵,广大红军从他们身上认识到党的伟大,看到了革命的希望。”(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红旗出版社1985年版,P58)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领下,广大红军指战员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强忍着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艰苦环境的斗争实践培养了红军官兵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品格和作风,锻造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毫不动摇的政治信念,以艰苦奋斗为主要特征的长征精神也就随之形成。

       永远致敬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已成历史,但红军长征精神永存。传承长征精神,重在精髓的传承。

       第一,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根本要求传下去。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很难想象在革命低潮时广大红军战士能够依然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克服极端困难的勇气。可以说,在长征每一个危急和困难的时刻,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力挽危局的努力,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的篇章,关键在党。因此,一定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切实把党建设好。要继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高度重视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时刻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必须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灵魂传下去。如果一个政党、国家、民族失去了“精神支柱”,无论物质怎样发达,也会失去凝聚力而摇摇欲坠,其所构建的强大的物质体系也会坍塌。苏联的解体与东欧的剧变,正说明了这一点。长征需要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四个全面”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为此,我们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成就和光明前景,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让全体社会成员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做到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动摇理想信念,不因暂时的困难而放弃远大目标。

       第三,必须把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传下去。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敢不敢和善不善于开展群众工作,不仅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和革命事业的成败得失,而且是对当时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关系的一次空前的考验。历史上,脱离群众和忽视群众工作的倾向不仅成为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产生的重要根源,而且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幸,长征途中很快纠正了这种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并且以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当前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解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重大课题。明确“我是谁”,就是要正确进行党员干部自身定位,确定党员人生目标;明确“为了谁”,就是正确把握党员干部自身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明确“依靠谁”,就是要深怀群众感情,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一个以 “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执政党来说,深入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则如树断根。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服务群众是责任和本分,忘却、背离、丧失群众,就丧失安身立命的“根”和“本”。

       第四,必须把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传下去。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长征之所以能够以我们的胜利结束,以敌人的失败而告终,凭借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信不疑,以及对战胜诸多艰难险阻的坚忍不拔。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繁重的改革任务面前,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才是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根本途径。当前,在各种诱惑面前,有部分党员干部放弃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抛弃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入党誓言,掉头转向“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 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结果贪赃枉法,身败名裂。对此,我们应该警钟长鸣,引以为戒,要秉承红军传统,大力弘扬实干作风,传承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奋斗基因,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活力因子。

       第五,必须把关心青年的好传统传下去。红军长征时,许多战士不过20岁左右。正是这些年轻战士,在老同志的关心下勇敢地担负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奋斗。弘扬长征精神,可以凝聚当代青年的共识。一是长征精神给予当代青年以理想信念的力量。对当代青年来说,无论何时何地,要始终保持和发扬红军将士的那么一种革命热情和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二是长征精神给予当代青年以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力量。当代青年要以长征精神的实事求是为典范,以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与困难。三是长征精神给予当代青年以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要克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会与他人相处,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动合力;还要遵规守纪,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巩固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四是长征精神给予当代中国青年以心系群众、甘于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当代青年,要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时刻拜人民群众为师,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确保党的事业永远兴旺发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政治哲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