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书人茶座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6年07月01日 星期五

    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评纪录片《铁血残阳》

    黄治 《 博览群书 》( 2016年07月01日)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电影人奉献出了十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除了以《百团大战》《开罗宣言》为代表的故事片之外,还有好几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电影,包括讲述山东抗日根据地往事的《根据地》,汇集了诸多首次面世的抗战影像资料的《燃烧的影像》,回顾文艺工作者在抗战中的奋斗与牺牲的《抗战中的文艺》等。讲述丰田盟军战俘营的《铁血残阳》,就是其中一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由曾执导老版《三国演义》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著名电视剧的沈好放和美国导演李察·安德森共同执导,以亲历者及家属的访谈为主,辅以大量的情景再现,揭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二战期间,曾有数千名在菲律宾战场投降的盟军战俘(以美国人为主)辗转被运送到位于沈阳的 126战俘营,为日本从事强制性劳役。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美国故事。长期以来,在传播领域中客观存在着“西强东弱”的现象,这种强弱之分不仅仅是资金、技术、设备等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长久以来的文化心理定式。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很多民众来说,欧美文化是强势文化,代表着先进、时髦;而欧美观众出于百余年来形成的文化优越感,对于异国文化总体上并不感兴趣。以北美为例,在2014年103.513亿美元的票房总量中,美国以外所有其他国别电影的占比仅仅是可怜的0.5%(约0.6亿美元)。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中美两国曾经在东方战场携手对抗日本法西斯,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却似乎难以达成共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对于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似乎是失忆了。例如,奥斯威辛集中营在5年之中屠杀了110万犹太人,这当然是极大的惨剧,欧美国家拍了大量的影像作品予以纪念和反思,这理所应当。但对于日军在六周之内屠杀了约30万南京平民和俘虏,他们却并不关心。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在美国上映时门可罗雀,还被一些“专业评论”先入为主地认定为“洗脑宣传”。

       《铁血残阳》中出镜接受采访的绝大多数是幸存的美国战俘或其家属,而与他们对谈的则是美国导演李察?安德森,在那些典型的美国普通家庭的环境中,那些年逾九十的老兵对日军给予的残杀和虐待娓娓道来,对于欧美观众,这是一部没有接受障碍的电影。在老兵们的记忆中,从“巴丹死亡行军”到“地狱之船”,从被俘之后每一刻都处于死亡阴影之中。而在奉天的战俘营,他们被看作牲口一样的劳动力,虽然暂时免于死亡,却要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甚至被731部队作为活体实验的对象,平静的话语却极富情感冲击力。

        不得不说,从电影本体来说,这部影片也存在一些缺憾。首先是中国元素的匮乏。在整个访谈当中,只有两个当年战俘工厂的中国学徒出镜,所占分量极少。而影片所铺陈的中国抗战史实,与战俘和战俘营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应该主要归因于日军对战俘营的严密看管,以致战俘与中国人民之间难以发生联系。但如果编导能从历史资料中寻找出更多战俘们与中国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相信这部影片能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影片中“情景再现”的手法问题。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弗拉哈迪,在其具有伟大开创性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中,也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但那是爱斯基摩居民本人在其真实的环境中“再现”他自己的生活。本片中大量运用了角色扮演和摄影棚搭建的场景,这种“故事纪录片”的处理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在一些段落中将历史影像与角色扮演“混剪”在一起,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太赞同的,在视觉呈现上也有生涩和造作之嫌。

        虽有微瑕,但这样一部“纯国产”的影片已属难能可贵,它对于重新构建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共同记忆,无疑有着重大的文献价值。如果这部影片能够在欧美的影院上映,或者在主流电视台、视频网站公开播映,这将是我国对外传播中一个值得书写的经典案例。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