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书人志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6年05月01日 星期日

    “全国文化劳模”邓加荣和他的著作

    李蔚 《 博览群书 》( 2016年05月01日)

        “全国文化劳模”这顶帽子,是我,作为读者之一的我,为邓加荣同志制作的。我觉得给他戴上这样一顶帽子正合适,不大,也不小。

        给加荣戴上这样一顶帽子,我有三条根据:

        一、他的劳动态度堪称模范。我与加荣同岁,同在《光明日报》工作,相识三十多年。他是我认识的人士中,学习最刻苦的一位。多年夏天去北戴河休养,我们大家都去散步,唯有他在阳台读书。我经过报社资料室,多次见空荡荡的阅读室内,唯他在伏案摘抄。他对时间抓得很紧,极少闲下来与人聊天,总在利用着能够利用的分分秒秒。即便与人闲话,也总是有关文化的种种话题,言不及任何生活琐事。鲁迅说,他是把别人煮牛奶的时间也用于写作的。加荣即是如此。

        有一次,我们在报社食堂排队买饭,加荣与我各在一列,恰巧走近,加荣说:“老李,排队不用指拨,两个队自然而然就平衡了。”你瞧,表面他和大家一样在买饭,而实际他的思想在思考,在劳动。他告诉我说,这就是市场调节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他生活在一个思考的世界里,那是另一方天地。他的心思不在买菜上,我相信在排队前,他绝没有看过当天的菜谱,他一定是到了窗口,有什么买什么。可不是,两队人数和前进的速度总是大体相当。事物总是在自然地平衡地发展着。加荣的观察与思考多有哲学意味啊!

        还有一次,加荣对我说,他去采访刘白羽,刘说自己“每天都得写点什么,不写,日子过不去”。加荣显然也是视写作为天职,所以才记住了刘白羽这句引发了他共鸣的话。

        加荣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学习、深思、写作。他是为此而生。写作早已成为他的一种本能,化入他的血肉、骨骼和神经。加荣有相当的天赋,但是他的文化成果,绝对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踏踏实实的,一段一段资料的融化,是一个一个观点的凝思,是一字一字写出或敲出来的,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产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意外所得。

        二、加荣的文化产品,质量普遍相当的好。现在,有两类人最走红:一类,迎合大众,群众喜欢什么就大搞特搞什么,有人看,有人听,有观众、听众,能赚钱,就行;一类,摸行情,跟风,领导喜欢什么就搞什么,权力之所指就是他的方向之所在。加荣不同,他既不媚俗,也不随指挥棒转。他有自己既定的目标,一切以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客观的需要为转移。他的作品极少“党八股气”,也很少摆严肃的架子,读起来总是亲切易懂的。在岗期间,他当然按工作岗位的要求行事,即便如此,他也总是在独立思考,不随大流。离休后,更加自由,人格独立,完全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二十几年来,成绩特别突出。

        加荣幼年生活艰辛,他原籍辽宁营口,后随父母逃荒至长白山脚下。十15岁,1947年,即参加了革命,在国营靖宇县酒厂当勤务员。后来,在靖宇县城区供销社任会计。随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此后,在苏联学习四年,获得过莫斯科财政大学经济学学士和高尔基文学院文学学士双学位。由于阅历丰富,又在国外系统地学习过,基础知识扎实,加上勤于思考,新鲜选题不断涌现在他的大脑里。一次聊天,他说:二吴(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有三大缺陷:一是没有收录当代(即清代)的文章;二是没有收金、元等少数民族主政时期的作品;三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收得过多,对其他人的作品相对重视不够。我听了大吃一惊。《古文观止》在我脑海里从来就是“经典”,学还来不及,哪会想到它也会有不足。但是,经他这么一说,我也深以为然。后来,循此思路,他果然编出了一部新的《古文观止》,弥补了前人的不足。不深思,没有超出前人的眼光,文化上哪会有突破?我不是说邓编《观止》就是最好的,无可逾越,但是不能不承认它在前人基础上的明显的进步。

        闻名历史的“十大才子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我过去听说过,但到底指的是哪十部,却并不清楚。加荣有心,辛勤搜索,比较各种版本,精选慎校,终于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十大才子书”系统而完整地呈现给世人。

        加荣的著作(包括编著的,以及与他人合写合译的,下同),凡我读过的,都感到有其原创性。他当然要利用前人的成果,但是经他改造、点化,总能显出某种新意。他对《红楼梦》用功很深,在他新编的《全面破译红楼梦》一书里,评点到位的地方很多。前人看《红楼梦》,大多对它的江南文化色彩予以关注,加荣却同时发现了它与满族文化的密切联系。这是很有创见的,对这部作品更深入的认识一定会起积极的作用。就是小说人物宝玉、黛玉年龄这样的小事,他也没有放过,细致搜寻,逐回列出了他们二人在当时的年岁,附于书末。读者往往只知道他们处在青春萌动期,但是到底年龄多大,并不十分了然。加荣的研究成果,大有利于读者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实在难得。

        加荣的著作,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各种媒体,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转载、介绍、改编者很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79年的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上的发言中,向全体与会者推荐了加荣的《从一张统计表所想到的》一文,要大家注意阅读。他的记述孙冶方同志的报告文学作品《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被收入中学课本。《银河两岸》等书编入《全球汉诗三百家》;《寻找尘封的轨迹》被收入《中学生新读写丛书(名家推荐名家100篇)》。散文《北戴河记游》收入几种版本的中学生作文参考资料《写景状物片断选》;《中年——出成果的黄金季节》一文,被百十余家网站转载与转用。他的诗《晚归的牧童》曾被谱曲;《游子吟》被谱曲后,由程志在北京音乐厅里演唱过。

        加荣有不少作品获奖。《仲夏夜长吟》获2005年文化部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诗书画征选活动二等奖、中国工程院2005年诗文画奖一等奖。《心灵的学校》获1982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同期获此奖者,仅有叶圣陶、梅志等五人。电视散文《龙泉行》,获吉林省委重奖。

        他的不少作品被拍摄为电视剧。如人们熟知的20集电视连续剧《刘罗锅断案传奇》、8集电视连续剧《南汉宸》、4集电视连续剧《淡黄色石榴花》,都是他的创作。他还帮助辽宁省营口市电视台完成了专题片《天下营口人》。

        三、成果多。前人往往用“著作等身”表示多产。加荣身兼记者、编者、译者、学者、作家多重身份,既有新闻作品,也有经济专业著作,更有许多文学创作,总计在百件以上,摞起来,绝对比他的身高要高出很多。加荣早熟,15岁就在《鸭绿江》《辽东大众》分别发表过诗歌《奋起吧,青年》《劳军歌》。他一生笔耕不辍,勤奋努力,所以作品很多,是我国一位不多见的多产作家。

        加荣成果多多,这与他夫人的帮助有直接的关系。加荣夫人王惠君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这家出版社在中国青年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这些当年曾经年轻过、受惠于它的人,都是深有感念的。但是不料满腹经纶的惠君,却是那么低调谦和,和加荣的为人十分相似。我接触过她多次,她从不谈自己的“过五关斩六将”,只是后来从《十大才子》的编辑后记中,我才得知她与夫君一起搜集资料编书的辛劳。加荣如果没有她的协助,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突出的成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