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作家说作品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5年10月01日 星期四

    “诞生自己”——观察一家民营剧团的五年和十九部戏

    李放 《 博览群书 》( 2015年10月01日)

        2010年8月2日,在北京东方梅地亚大厦C座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至乐汇民营剧团宣告成立。只有戏剧圈内的少部分人士知道这个消息,当时就有人冷静地评论:不少国营剧团在政府人、财、物的支持下都难以为继,几个文艺青年想闹出点动静来谈何容易?而就在人们把至乐汇都忘在脑后的时候,至乐汇却像“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一样,一次次闯入人们的视野。

     

        ●《六里庄艳俗生活》:一次成功的诞生

     

        2010年9月,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举办。来自俄、西、德、韩等国及两岸三地的艺术家们奉献了34部作品,110场演出,名团荟萃,好戏连台,让首都观众过足了戏瘾。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全部由业余演员出演的《六里庄艳俗生活》居然成为戏剧节上座率最高的作品。而其出品方正是刚“满月”的至乐汇。

     

        戏剧圈内的人开始重新打量至乐汇,想搞明白这短短一个月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六里庄艳俗生活》是网络鬼才“东东抢”的作品,其故事情节既现实又荒诞:被唐朝的文化管理者管制的街头说书人、花花公子变成的穷光蛋,追求真爱的轻狂少年,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女“先知”……他们都在寻找内心深处的一个乌托邦“六里庄”,他们的人生吊诡、尴尬、无可奈何,充满了喜剧、闹剧、悲剧融合的色彩。而最令人难忘的一场戏是法术高深的道长让身残志坚的哑巴父子说话,这本来对于父子二人来讲是天大的喜事,但他们发现当自己还是哑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他们,可怜他们,但他们真开口说话以后,几乎所有人都讨厌他们。因为这父子二人只会说真话,但人们都害怕说真话,听真话,对事情的真相都拒之千里。

     

        客观上讲,《六里庄艳俗生活》的故事情节确实有动人之处,而且也接地气。笔者也曾现场看过国内剧团出演的《等待戈多》、《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等世界名剧,但感觉不接中国地气,与我们的欣赏习惯似乎隔了一层,并且故事的情节和气氛都显得过于压抑,所以每每不是提前离场就是需要咬着牙才能看完。而前些年每到年终岁末,我们为什么会经常放弃制作精良的外国大片不看,而去看冯小刚的贺岁片呢?抛开别的不谈,冯小刚的贺岁片至少做到了一是有趣、二是接地气这两点。而《六里庄的艳俗生活》多少有一点冯小刚贺岁片的味道。至乐汇的创始人、艺术总监孙恒海就是因为嗅到了这种味道,当即拍板投资制作该剧。

     

        当然问题也摆在了至乐汇人的面前:如果启用专业的话剧或影视剧演员,他们“包袱”会抖得很自然吗?贯口会一气呵成吗?……也就是说能有说相声的味道吗?而启用专业的相声演员,他们从小到大都说的是一段一段相声,短小精悍,独立成章,整个一部大戏会拿捏到什么分寸?大家思前想后,集思广益,最后决定就是用《六里庄艳俗生活》的“原班人马”出演该剧。《六里庄艳俗生活》的编剧兼导演“东东枪”及演员都是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的校友,也都是相声爱好者,这部戏就是他们玩票的产物。平时发展一下业余爱好,给校园里的大学生演一演还能应付,但真要走上商演舞台,并且去参加国际青年戏剧节,面对万千观众,“我们能行吗?”从导演到演员心里都在打鼓……但孙恒海却认定:“除了你们,别人还真不行。”虽然都是业余演员,但文化层次都较高,对剧本的大段独白和其所要表达的文化氛围有较深的理解,所以他们演出来的戏确实有一种自然、投入、恰到火候。

     

        《六里庄艳俗生活》果真火了,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国际青年戏剧节收官之后,紧接着10月14日至24日,在北京麻雀瓦舍剧场又展开第二轮演出。一些外地观众乘着飞机、坐着动车来京看戏。著名编剧史航自掏腰包买票连看了七场该戏,最后实在是买不到票了,他“央求”至乐汇的工作人员在剧场过道里给他加了把椅子。一个女孩对这部戏更是痴迷,买了一万块钱的票请亲朋好友来看。孙恒海心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姑娘呀?一定要找到她。”孙恒海终于找到了她,一个叫茜吉尔的蒙古族女孩,出身于文化世家,颇具才情,两人还因戏结缘。

     

        麻雀瓦舍是一个设施非常简陋的小剧场,电源非常不稳定,有一场演出演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就停电了。孙恒海正准备登台去向观众致歉,并允诺全额退票。但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台下观众没有一个退场的,所有的人都拿出手机为台上的演员照明。时光在静静地流淌,演出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剧场内一瞬间就安静下来,但紧接着就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而演员们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甚至已经泣不成声。类似情景,我在其他一些演出中也见过。但一家民营剧团能有此境遇,让今天那些票房冷清的大剧团又作何感想呢?

     

        ●《单身男女》:一次失败的诞生

     

        《六里庄艳俗生活》让至乐汇旗开得胜,至乐汇所有的人都感到踌躇满志,信心爆棚。2011年新年刚过,至乐汇就开始全力以赴地筹备第二部戏《单身男女》。《六里庄艳俗生活》是在小剧场演出的,为了造成更大的声势和影响,至乐汇决定租用大剧场演出《单身男女》。有着第一部戏的口碑,又有着更专业、更有名气的导演和演员的加盟,探讨的又是人人都关心、都感兴趣的社会话题、男女话题,演出又在条件更好、观众更多的剧场。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单身男女》想失败都难。

     

        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虽然《单身男女》也赢得了不少笑声和掌声,却惨遭票房滑铁卢,12场演出净赔100多万,各种各样的质疑声也扑面而来,有些人还提出了至乐汇这样的民营剧团存在的可能性问题?这个春天,让至乐汇的文艺青年们都品尝到了一丝丝苦涩,他们感觉仿佛“被雨淋过,被风刮过,被雷劈过”。整个团队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企业家老大哥看到孙恒海心灰意懒的样子,就给他来了个当头棒喝:“你的理想那么那么大,就赔了这么一点点钱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你这不是孬种吗?”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面对着失败,孙恒海开始问自己的初心,他想自己放弃浙江老家小城里的优渥生活,只身一人到大都市打拼到底为了什么?曾经住地下室、简易房,曾经囊中羞涩,甚至身无分文……他一日三省,静思冥想。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杯好茶、一盘素菜,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孙恒海的悟道是至乐汇的作品无论怎样的搞笑,无论充满怎样的喧嚣与骚动,但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一定是那淡淡的欢愉和若隐若无的忧伤。

     

        《三人行不行》、《驴得水》、《老佛爷的爷》、《东北往事》……重整旗鼓后的诞生经历了几个月的低迷与反思之后,至乐汇重整旗鼓。他们总结《单身男女》的失败原因在于被第一部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就轻易地“转战”大剧场,到大剧场后又把持不住。而这其实也只是表象,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该剧哲学思考没那么透彻,语境和思想表达含糊不清,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口号。

     

        但就在上新戏之前,合作的股东提出还是一直演《六里庄艳俗生活》,这样可以稳赚不赔。但至乐汇一方坚信从长远发展看一个剧团必须要推陈出新,股东退出了合作。但这并没有影响至乐汇前行的步伐。

     

        他们将台湾屏风表演班卖座二十四年的《三人行不行》转换成内地版搬上舞台。《三人行不行》讲述的是两女一男同在屋檐下,又正值青春年少,一个个令人喷饭的故事就发生了。而紧接着这部戏又来了个华丽转身变成了一部黑色悬疑剧《吉祥公寓1802》,还是两女一男的故事,但爱情中一旦有了怀疑,爱情片就有可能变成恐怖片。

     

        彼时,茜吉尔辞去旧职,加盟至乐汇,以助孙恒海一臂之力。茜吉尔还将剧团的名字加上了怪咖二字,这一改动真是画龙点睛,更加凸显了至乐汇黑色幽默、荒诞喜剧的色彩,也特别对80后、90后的胃口。从此以后,至乐汇怪咖剧团的名号不胫而走。

     

        两部戏一公演,观众们发现那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至乐汇又回来了。而接下来至乐汇带给戏迷的惊喜更是让他们意想不到。2012年6月20日,现实主义荒诞派喜剧《驴得水》上演,标志着至乐汇的事业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部戏是由周申、刘露一男一女两位青年才俊共同编剧导演的。该剧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偏远的乡村学校。由于严重缺水,校长将自己家的一头可爱的小毛驴“驴得水”虚报成英语老师,来为学校挑水。而这时,上级的检查不期而至,情急之下,大家只能让一个大字不识的铁匠来冒充这个叫“驴得水”的英语老师。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驴”老师不但蒙混过关,还被上级提拔成教育家,并给了一大笔奖金。面对着数目不菲的奖金,那些曾是有志青年的老师们纷纷露出本来面目,而整个局面也越来越失去控制……

     

        《驴得水》票房业绩不俗,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演出超过一百二十场,2015年8月19日,《驴得水》登陆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获得成功。

     

        2012年8月,至乐汇出品的相声剧《老佛爷的爷》又让观众获得了一次新鲜体验。该剧比《驴得水》的故事更加荒诞不经,而红白喜事一起办,葬礼上说相声更增加了这部戏的荒诞色彩。《老佛爷的爷》顾名思义就是慈禧太后和其老相好的故事。整部戏演员们一直在“耍宝”,在抖“包袱”,在胡侃甚至胡闹,但在让人笑得东倒西歪的同时,内心深处却在隐隐作痛,为那个黑暗时代的各种明规则、潜规则扼腕叹息。

     

        至乐汇的很多作品都既现实又荒诞,颇有些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但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等这些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带给我们的巨大审美震撼和灵魂触碰相比,至乐汇的作品都显稚嫩,力度远远不够,但他们毕竟已经出发,已经在探索与发现的路上……

     

        2014年10月22日是一个值得写进中国话剧史的日子,就在这天晚上,至乐汇怪咖剧团出品的《东北往事》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演,并引起不小轰动。这是一部向莎翁诞辰450周年致敬的作品,改编自作家孔二狗的同名小说。百老汇著名制作人杰克只是看过《东北往事》的剧本就兴奋不已,认为该剧是一部东方版的《西区故事》,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东北的扎根、发芽。他要把这部戏引进百老汇,让西方领略东方莎士比亚风情。

     

        故事展开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地区,一群小伙子大姑娘,被一群流氓恶霸欺负,于是干仗(东北话打架的意思)就成为了他们的生存方式。而暴力轮回的后果就是朋友不是被抓,就是被毙,而终结这一可怕轮回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到社会规则中来。剧中也充满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个打架不要命的混混,其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心爱的姑娘找一个安安静静、没人知道的小村庄,过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该剧从内容上看“包袱”不断,笑点密布。又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真正的“热血青春”+“励志英雄”的基调。

     

        五年一晃就过去了,至乐汇也出品了十九部戏。但仔细的分析一下,以往的舞台剧基本上是两种模式:要么就是文化管理部门出资由“名团、名编、名导、名角”打造的“精品工程”;要么就是民营剧团打岔、逗闷子、无厘头、爆粗口的滥竽充数。而“通俗不等于低俗”,至乐汇一直坚持夸张的故事、思辨的精神、中产阶级的口味、小镇青年的表达形式,终于使至乐汇开拓出舞台剧的第三条道路。

     

        虽然至乐汇勇气可嘉,但还是暴露出一家年轻剧团在成长道路上的种种不足:就拿其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东北往事》和《老佛爷的爷》来说吧,《东北往事》独白过于冗长,显得为煽情而煽情。而《老佛爷的爷》不同场次的衔接有时显得特别生硬和无厘头。而作为票价不菲的商业剧团,观众买票进场看戏,当然希望得到高水平的享受,但至乐汇的舞台剧作品质量还处于参差不齐地步,有的已经达到五星级水准但有些作品只有三星甚至二星级水准。至乐汇的一些剧目的舞台设计、服装、道具、配乐也显得过于简单,从而影响整部作品的质量。

     

        文化人高晓松一直在标榜“生活中不仅应该有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虽然至乐汇的戏接了地气,想方设法地触及生活中苟且的一面,并去企及诗和远方,但我总感觉他们欠了一些,还可以做得更好。以目前看,他们的作品还无法展现更浓浓的诗意,也很难把我们的心带向远方。

     

        而客观上讲,至乐汇的作品无论是成功、失败还是反应平平,年轻人都尽力了,每一次他们都是力图把自己放空再重整旗鼓迎接挑战,因此他们的每一次“诞生”其实都是有企盼的,有意义的,也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儿童剧、音乐剧、音乐剧夏令营:一次次尝试的诞生

     

        第一次在学校同小朋友打架;

     

        第一次和姐姐欢天吵架;

     

        第一次和妈妈闹别扭;

     

        第一次在长途电话中和爸爸怄气……

     

        可爱的小男孩喜地每换一次牙都要经历这人生的第一次,而会魔法的牙仙也总想把他带走。直到有一天,喜地悄悄地离家出走,开始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这是至乐汇制作的儿童剧《喜地的牙》,也是他们在舞台剧领域新的尝试。他们的尝试还不止这些。《狂奔的拖鞋》是至乐汇出品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今年5月与首都观众见面。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王祖皆表示:“该剧描述了用梦想打败现实的故事,生动、时尚,充滿了青春活力!”著名音乐剧研究专家訾娟点评:“这部戏经过2年多的创作由至乐汇推出,为国产原创音乐剧吹来了一股青春逼人的凉爽之气。”而观众们也表示,这是中国版的《妈妈咪呀》,由这部戏看到了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希望。

     

        2015年8月2日,就在至乐汇诞生五周年的纪念日,至乐汇旗下子品牌“玩在未来”暑期英语音乐剧夏令营正式开营。来自全国各地的24名小戏迷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英语音乐剧,并借此了解戏剧艺术的本质和演出流程。

     

        西方不少国家的中小学都开有戏剧课,戏剧教育是他们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的戏剧教育在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茜吉尔告诉我,在从内蒙来北京上大学之前,她都没有看过话剧,可见中国的青少年戏剧教育缺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足球从娃娃抓起,戏剧也应从娃娃抓起。”这是至乐汇的追求,又何尝不该成为我们的理念呢?

     

        ●在危机四伏中能否破茧重生

     

        十九部戏,四百五十场演出,三十万人次的观众及在国家大剧院、首都剧场、解放军歌剧院、保利剧院、上海大剧院、天津大剧院……这些国内最著名剧院的演出,让刚满五周岁的至乐汇怪咖剧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按道理说,至乐汇的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但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国营剧团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奖励,而民营剧团没有。剧院里最好的档期也都是国营剧团的,至乐汇的很多档期都是剧院突然不要才给他们的。国营剧团有政府补贴可以实行低票价政策,而民营剧团如果要拉低票价的话只能入不敷出。因此,同样一部戏至乐汇只能演20场,但国营剧团演100场可能都没有问题。民营剧团的营业税同KTV和夜总会一样,如此之高,显然也不合理。如果去国外演出,人家只知道剧团代表中国,根本不会区分民营还是国营。从文化发展大局看,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扶植民营剧团的发展。

     

        其次,至乐汇还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明星阵容。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和国话(国家话剧院简称)的名导、名角们就会灿若星河的浮现在我们眼前,而即使是一些地方性剧团也有自己响当当的大腕担纲,而舞台剧演出又是一个演员与观众现场互动式体验的活动,观众买票进剧场看戏,多数是奔着“角”去的。因此,至乐汇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培养出自己的名导、名角,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至乐汇的部分剧目显得过于时尚和应景,不是不可以排这些剧目,而是还要在深度挖掘时尚元素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趋势和精神内涵上下功夫。而且既然你是一家立足全方位为观众服务的民营剧团,那就要在观众分众化、小众化方面做更多工作。比如说,如果你出品一部戏,针对的是80后、90后的都市白领,并且只适合在小剧场演出,那你宣传、品牌包装等等所有工作都要细致到位,免得一些不是这个族群的观众走进剧院,白白浪费时间。

     

        其四就是至乐汇要考量一个文艺欣赏的根本的问题——趣味问题。人艺、国话、浙江小百花、中芭……这些名团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总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经过多年精心的打磨,这些剧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趣味,而这种趣味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乐汇要长远发展,也必须具备一种趣味,也就是说观众很多时候不是奔着你一部戏去的,而就是奔着你这个剧团的趣味来的。

     

        哥伦比亚大文豪马尔克斯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在母亲生下自己的那一刻诞生自己的,而是经历过一次次苦难,一次次地诞生自己。”虽然从年龄上讲,至乐汇只是一个儿童,但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雨,也可谓通过作品一次次地诞生自己。“在国外一个剧团没有五十年历史,你都不好意思同别人打招呼。”孙恒海对我说。但我心中却在暗想:“这需要经历多少次危机四伏、多少次破茧重生呀?”

     

        (作者为作家、艺术评论家,著作有《唯美至上》《画界无疆》《情在画中》《进攻、进攻、再进攻》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