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中人和植物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固然是重要的甚至是对整个社会形态都有支撑作用的基本关系模式,而人本身的生存状态,则与别的社会形态一样,始终是最重要的内涵。生存和生存着的人本身的矛盾、情感、道德、伦理等所共同呈现的复杂的人生状态,更是连环画的农业社会主题中的重点描绘对象。在这个界定范畴里,在这个笼统地讲可以说是农业社会中的“问题”与纠葛主题之下,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重印的24开本的《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中以一种非常激烈的矛盾方式展开的人类与病痛做斗争的不易和幸运,是农业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农业社会总体比较低下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对人们幸福指数影响很大的重要因素。解决之道,常因无可奈何的阙如而成为众多人类成员悲忧生命的恐惧与痛苦的根源。它是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渴望解决的众多最基本问题中的一个,是大家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失望与怀疑、颓废与放弃的重要原因。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首先看一看连环画的重印本的问题。
应该说,那些被收藏者珍藏起来的硕果仅存的连环画,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直接和简便地切入历史的方式。历史遗留的文字的文本、戏剧的文本、电影的文本在广大的普通人而非研究者的生活里,几乎都不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吸引力。老连环画作为稀罕的藏品舍不得也经不住被作为一般的读物那样翻来翻去,它们通常都是被用塑料套小心翼翼地封好以后束之高阁的,即使要瞻仰一下,也只能是由主人拿着远远地看看封面和封底而已。这时候,新纸新装的重印本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放大以后的重印本比之原来那发黄发脆了的小本连环画似乎失去了点神秘色彩,雪白的纸质和大大的开本还有硬壳精装等现代图书的一般特征,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也消除了原来的从历史中来的岁月之痕、尘埃之味,甚至因为没有旧书上的那种的污渍——自然是多寡适中的污渍,而不是不能辨清原来面目的彻底毁损——也被惯于藏旧书的“连友”们所诟病。不过这也使我们面对这个崭新的文本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不再将其作为收藏品而作了当下的新的出版物,不由自主地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其实是过去了很久的故事,以今天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尺度来衡量这些通常都是几十年、半个世纪前的故事。应该说,在当代中国总是“与时俱进”、与潮流与运动与口号俱进的创作中,能够经得起这样的审视的文本并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连环画可以因为自己绘画本身的非内容性的特征而显得较为具有永恒的价值的原因所在:在它们相对乏味的内容的历史性之外,还有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读者都能体会到的画面的美。
《枯木逢春》这样的原初的绘画目的是小开本——64开或60开——连环画的创作,被放大了很多成为24开以后,依然经得住现代人看惯了电脑制作的精美色彩的目光的审视。人物的面貌和表情准确而传神,屋宇建筑、草木花朵、衣服家具的细部翔实而周到;仿佛直接取自生活现场本身的圆润的线条,让那些必然需要经过一丝不苟地观察和记录才能体现的细节,纤毫毕现。仅以第71幅为例,这是冬哥在苦妹子家门外叫门的场景——关于苦妹子家的门,连环画里几处都画到过,看来是分院门和屋门两重的;院门有门楼,屋门上有“互助合作”的横幅。但是,第71幅屋门从外面画的时候是单开门的一扇,到第73幅从里面开的时候就成了向两边开的两扇,这可能是作者的疏忽,画面很简单,但是门上的标语、墙上的藤与储物架、绳子吊着的舂米器械、墙跟儿上的雨水口等细节,却无一遗漏,一一入画。是的,看到这样的画面的时候的感觉就是无一遗漏,虽然自己没有见过也并不存在什么真实的场景,但是生活中的东西肯定就是作者现在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表现的肯定没有;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很神奇的。
画面的美已经成为后世读者重新进入这类文本的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由美的画面引导的阅读,必然导致对内容的关注。收藏从来都是与收藏者所处的时代有关的,收藏物被哪一个时代的哪一个收藏者所收藏,肯定就会被打上那个时代与那个具体的收藏者的烙印。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个收藏者对藏品的解读,只要他真是有感而发而不是人云亦云,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误读,产生“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版重印的《枯木逢春》在无意中成为了我发言的基点。在当年的领袖豪迈地唱出的“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词句还依稀在耳的时候,在我们国家宣布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很多很多年以后,如今这个影响水区人民生活的大害却已经卷土重来了。这是自然的不可抗拒,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悲哀。旧有医疗制度的瓦解并没有新的医疗制度的跟进,农民的医疗非常荒唐地成为了一个空白,成为了一个有钱治病没钱等死的残酷事实。因病致贫、因病致穷的情况比比皆是。《枯木逢春》那个一心根治血吸虫病而对个案的病例并不尽心的刘翔大夫在今天看来也倒还不失为一个有用的人,总之比现在这种某些只为赚钱而草菅人命的所谓大夫强出千倍万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枯木逢春》之中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对人权、对人的生命权的极大关注。预防血吸虫病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已经染病的人的生命更重要。关注每一个具体的生命的拯救,在这一点上, 在这部难免那个时代的领袖崇拜气息和乌托邦色彩的作品里倒是体现了一种平实而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中的基础当然是农业社会中人们最朴实的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拯救生命的几乎是本能的义不容辞。苦妹子危在旦夕的生命获得了血防站站长、医院院长、老中医等代表国家意志和领袖指示的人物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失散多年的准丈夫和准婆婆的无私关爱是她精神上的极大抚慰,这一切综合起来成为她创造痊愈奇迹的基本条件。这种濒死而复生的悲喜之情充满了戏剧化色彩,基本上并不具备可以推而广之到每个病人身上去,让所有类似的病人都有幸获得这样的奇迹的可能性;但它却也正是无数无望地挣扎着的贫病之人的希望与安慰。艺术品的治疗作用虽然经常以丧失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为代价,但是也的确能够在无数善良的读者群中获得广泛的共鸣。而历史上那种深入基层的农村医疗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确实也解决了很多人的看病问题。
现在社会相对那个时候应该说是富裕了,医疗却同教育一样反而成了数量众多的底层农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现在也不是就不再有《枯木逢春》式的个案,但是农村医疗整体的希望却还不及那个时代来得乐观。制度的缺失直接造成了血吸虫病卷土重来的恶果。整个社会长期以来对于生存着的大多数的忽略和漠视,使“以人为本”这样的呼吁应运而生。好在已经有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出台,也有试点地区的相关报道了。具体效果尚不清楚,终究是有了希望。当《枯木逢春》的故事不再有什么戏剧传奇的色彩,而成为在完善的医疗保证制度之下的正常以后,我们的社会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当然,苦妹子式的痛苦是农业社会之中,也几乎是人类各种社会形式中,都随时可以加诸人的一种普遍的痛苦。所谓生老病死,都已经被归入了无可奈何的自然规律之中。在一次次束手无策后讨论解救之道,是包括农业社会在内的各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题,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必然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