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怀念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0年12月07日 星期二

    历史是不会忘记蓝海的

    赵普光 《 博览群书 》( 2010年12月07日)

        署名蓝海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断代史,初版于1947年9月,由上海的现代出版社出版。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是这本书1947年初版以来第一次重版,时隔63年。历史的沧桑,不能不让人感慨系之。

        我第一次见到《中国抗战文艺史》1947年的初版本是五年前在杨洪承教授家里。尽管历史的磨蚀使得封面的颜色已经消退了一些,但由于保存者的珍视宝藏,其品相极好,没有丝毫的折页或损坏。我见到的那本正是著者蓝海本人历经了无数的历史风雨之后保存下来,并交给杨洪承教授的。不过现在要想去看这部初版本,必须到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了。因为在2007年的夏天,著者的后人已经把蓝海的所有藏书、著作的初版本、修订本、书画等一并捐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一

        捧读是书,穿过时光的隧道,返回到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1945年夏,重庆。天气闷热难耐,空中不时传来轰炸机的呼啸声和刺耳的警报声。一位带着深度近视眼镜、身材高大的年轻人伏在案头,在一沓稿纸上写下“中国抗战文艺史”几个大字……这位年轻人就是抗战时期重庆颇有名气的杂文作家、后来成为现代文学学科创始人的蓝海。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60年前的这个场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1946年夏天,蓝海携《中国抗战文艺史》稿本返沪。1947年9月,是稿作为“现代文艺丛书”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署名蓝海。它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文学断代史,也是研究中国抗战文艺发展的必备专著。初版本的封面设计者是钱君匋,简洁典雅朴素大方。1949年译成日文,由日本评论社出版。初版本章节依次为:一、绪论;二、新文艺发展的路向;三、抗战文艺的动态和动向;四、通俗文艺与新型文艺;五、长足进展的报告文学;六、在生长中的小说;七、戏剧的高潮;八、在建立途中的诗歌;九、文艺理论的发展;十、后记。

        这部书虽仅有八万字,且内容稍显简略,但填补了抗战时期文学史研究的空白。它从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发展概况等方面论述了抗战文艺的历程,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较强的学术价值,在现代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本书的写作显示了蓝海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超凡的学术胆识。著者敏锐地认识到,在抗战中,一切以惊人的速度前进,八年中所走的几乎是过去几十年的路程,文艺自然也是同样的情形。但是由于“文艺中心城市的相继沦陷,中心文坛的移动,文艺中心由集中而分散,以及交通不便等等许多原因,这一阶段的抗战文艺史料最容易失散,最难以保存,这是关心文艺史的一个遗憾。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便是企图弥补一部分缺陷,保存一部分史料,使它不至全部失散”。由于从20年代末开始,蓝海就投身新文学的运动中,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抗战期间文艺发展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把握,所以《中国抗战文艺史》的写作保存了许多活生生的历史资料。基于此有学者曾评价说:

        该书的价值在于带露折花,提供了许多“过来人”的观感、印象,对研究者来说,有时这些未经过滤的材料可能是更有吸引力的。

        正是这个原因,此书成为后来抗战文学史写作研究绕不开的参考资料。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在论及抗战文学和40年代文学时,很多次地采用这本书的材料、资料,引述它的观点。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编纂史》、温儒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等著作以及孙玉石、钱理群曾撰文专门论及此书,并对它的学术价值及学术史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

        然而,在我看来,除了保存大量的史料、给后人以感性的认识之外,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抗战文艺史》的突出价值还在于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上概括出了史的形态。与此前其他学者所著数部近于资料长编的文学史不同,蓝海以史家的眼光和笔法为抗战文艺前进的路向画了一个轮廓,“为了使这轮廓不至失真,在写作时我力避发抒自己的主张,尽量引用了各家的意见”。这就为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范本,意义深远。可以说,仅《中国抗战文艺史》一书就奠定了蓝海在现代文学史的开创者地位。

        二

        1947年初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新中国后一直没有重印或重版,加之初版本印数很少,故而属于很难见到的民国版书籍了。此次在杨洪承教授的推动下,由海峡对岸的秀威出版社出版了重版本,这对于学界尤其是大陆现代文学研究界是件耐人寻味而且极有意义的事情。

        重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的新封面,朴素典雅,依然保持着民国时期风格。封面画呈黑白色,远处隐约的乌云似乎隐喻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大气磅礴,气韵深厚。比起初版本,此次重版在内容上完全按照初版本来印刷,没有做任何的改动,竖排照排,极好地保持了历史的原貌,也就保持了《中国抗战文艺史》应有的学术研究价值。为了研究的方便,书后还增加了三个附录:“修订再版后记”、“田仲济传略”、“《中国抗战文艺史》与抗战时期的田仲济”。其中,附录一“修订再版后记”,是录自1984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修订版的后记。1984年版的修订版本,在原来初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补充修改,篇幅从原来的8万字,增加到32万字。然而尽管说字数增加了,内容更丰富了,但是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原版本的鲜活生动,同时代人写同时代事的那种感性、真实大半消失。抗战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发生着无尽的变化,文艺界也自然是气象万千。时隔多年的修订,因为经历了长达近三十七年的历史变动与磨洗,无疑原初的历史形象都被打磨掉了。难怪有学者说:“内容丰富了,章节完整了,许多地方打磨过了,但可惜原来那种鲜活的感觉也没有,学术价值反而比不上原版。”因此,恢复初版本的内容原貌,还原历史细节,是时隔63年重版《中国抗战文艺史》的首要意义。

        重版本附录三“《中国抗战文艺史》与抗战时期的田仲济”为我所撰。其实蓝海就是著名学者田仲济的笔名。这则附录主要介绍抗战时期作为杂文家、出版编辑家的田仲济为进步事业所作的努力。重版本附录二扼要地介绍了著者蓝海的生平和主要贡献,写得非常简略,许多的历史细节被略去。

        三

        由这本重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我们不能不想到、谈到它的著者蓝海。

        蓝海即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杂文家田仲济(1907-2002)。田仲济生于山东潍城(今潍坊市),曾用笔名野邨、蓝海、杨文等。田氏先祖是豪门显族,拥有大量的田地,有“田半城”之称,后来逐渐没落。等到田仲济出生时,家境更加困窘,最终卖掉宅院,全家迁到县城偏僻处居住。1926年,19岁的田仲济升入济南商业专门学校。在济南商业学校就读时,田仲济的兴趣开始由数理化转向了社会科学和文学。其间,节假日常访姨母家。他的表妹陈瑛就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沉樱,和他同岁。沉樱的祖父是清朝学官,父亲读过洋学堂,舅父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沉樱的丈夫是现代诗人梁宗岱。田先生当时与他们交往频繁。1932年田仲济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系。在中国公学读书期间,他开始了写作生涯,从此终其一生笔耕不辍。

        《中国抗战文艺史》并不是田仲济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早在1941年他就编写《新型文艺教程》(华中图书公司初版,1946年上海现代出版社第三版)。这是作者的首部论著,在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李何林在序言中称:

        (这本书)给学术思想的通俗化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途径……至于把这种文艺的‘新型’及其创作方法,总起来做一系统的简明的介绍,成为一本书,在中国出版界还是第一次。

        这部论著的写作也是田仲济先生终生学术研究生涯的起点。1943年田仲济又出版了专著《杂文的艺术与修养》。

        抗战结束后田仲济由重庆辗转回到上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在任上海音乐学院文艺学教授期间,他出版了《中国抗战文艺史》、《小说的创作与鉴赏》等专著。这些论著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的地位。由此,他与唐弢、王瑶等先生一起构建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田仲济转任齐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院系调整后,受命主持了筹建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教育部就曾委托田仲济于1954年春招收中国第一届现代文学研究生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田仲济是新中国第一位现代文学研究生导师。

        50年代在田仲济带领下由山东师院中文系师生共同编撰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为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的开创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现代文学研究应十分重视史料的保存、搜集及整理工作,田仲济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建立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众所周知,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那个时期,高校中掀起了群众运动“搞科研”的“大跃进”之风,学生集体大编文学史、大写批判文章,粗制滥造毫无价值。而由他带领下编著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却非常扎实、完整、细致,这在那个时代显得难能可贵。该丛书收有《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索引》、《中国现代作家著作目录》、《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及期刊介绍》等,以及毛泽东、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赵树理等现当代作家在内的11册研究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所收作家的作品评论,作家关于自己思想、生活、创作的自序,年表等,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是经过精心策划并严格遵守史料学和文献学的原则编辑而成的。今天来看,此丛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工作中有着拓荒意义。

        从传统文献学理论来看,这套丛书在文献辑录和文献整理两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综合了辑佚、考证、目录、典藏、校勘、编辑、注释等等方面。,此丛书根据现代文学的实际状况做出相应的损益,分别包括:专题性研究史料(作家作品资料、文学史上某种文学现象的研究资料等)、工具性史料(书刊编目、年谱/年表、文学大事记、索引、辞典、手册等)、叙事性史料(各种调查报告、访问记、回忆录等)、传记性史料(作家传记、日记、书信等)、文献史料等等。对于当时起步阶段的现代文学研究来说,这套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的丛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工作的倡导也充分显示出了田仲济作为文学史家从第一手资料出发的学术研究原则和理性精神。而田先生的这一研究原则实际上就蕴含着建立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现代文学文献资料保存和整理的重要性,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建立更显迫切。

        “文革”结束后,他成为首批现代文学研究生导师。田仲济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初版)是“文革”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史专著。本书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在编写之始,田仲济先生就提出:要以人物形象为纲来构架全书以描绘出五四以来小说人物形象发展的历史;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更全面地勾勒现代小说的发展轮廓。在写作中自始至终贯彻这一设想。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具有开拓意义,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是田仲济非凡的学术胆识和开创精神的再次体现。

        四

        作为编辑家、杂文作家的田仲济,其实比作为文学史家的田仲济出名更早。正如艾以在《令人尊敬的学者和长者:深切怀念田仲济先生》一文中说:

        我对田仲老先生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一直有一种感觉,……终其一生,田仲老在事业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和巴老(巴金)一样,田仲老也是一位编辑出版家,也只因为他在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盛名之下,就掩盖了在其他领域曾经做出过的成就和贡献。

        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田仲济就致力于创办刊物、编辑报刊。田先生第一次编辑报纸,是在1929年。他应《青岛日报》之邀,主编该报的文艺周刊《野光》。此时的田仲济刚刚22岁,还是上海中国公学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系的学生。文艺周刊《野光》的内容包括散文、随笔、新诗、短篇小说等,每期都在沪编妥后寄往报社。1931年春,田仲济又在《青岛时报》上创办《处女地》文艺周刊,后因刊载了讽刺诗《你站在山顶上》等,触怒了当局,被迫停刊。1934年在济南参与筹办青年文化社,当选为理事长兼《青年文化》月刊主编,当年9月《青年文化》月刊创刊号出版,由北洋书社发行。从该刊登载的文章可以看出,这一刊物带有明显的左派激进的色彩。后来由于《青年文化》月刊的影响日益扩大,社员也由创办时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百余人,所以引起了当局的不安与仇视,生存环境日渐恶劣,最后不得不在1936年将编辑部迁往上海。迁沪之后的是年冬,《青年文化》最终难逃厄运,与当时的《中流》、《文学界》等数十种杂志一起被查禁。抗战爆发后,田仲济赴西安创办《报告》半月刊,1939年至重庆,在冯玉祥政治研究室任研究员。

        1942年7月,田仲济与沉樱、姚雪垠等创办现代出版社,并主编现代文艺丛书。先后出版有姚雪垠《新苗》、田仲济《新型文艺教程》、臧克家《十年诗选》等。旋即田仲济先生应东方书社之邀任该社编辑主任,与臧克家、叶以群共同编辑东方文艺丛书,陆续出版了臧克家、郭沫若、沙汀、冯亦代等人的新著。1944年田仲济先生与姚雪垠、陈纪滢组织了微波社,创办大型文学月刊《微波》(建中出版社出版)。该刊16开本,内容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短评、诗歌等。由于田仲济先生积极筹稿,茅盾、臧克家、聂绀弩、以群等不断有作品发表在该刊上。1946年,抗战胜利后内战在即,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反内战、反独裁、争取民主和平的呼声高涨。是年1月,田仲济作为现代出版社和自强出版社的负责人,参与了生活书店、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世界书局等三十五家出版单位对国事的磋商活动。1948年夏,田仲济先生只身离渝赴沪,不久现代出版社也迁至上海,继续经营至建国后转任齐鲁大学教授止。

        田仲济还是现代著名杂文家,在编报办刊的同时,以笔为武器创作了很多的杂文。有学者曾指出:“四十年代杂文名家中,上海有唐弢,延安有徐懋庸,桂林有聂绀弩,重庆就是田仲济了。”田仲济先生的杂文是对鲁迅杂文的内在精神的传承,是对杂文鲁迅风的再造。抗战期间是他的杂文创作高峰期。战争使得他对历史的思索更为深入,也更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结集出版有《情虚集》(东方书社1943年初版)、《发微集》(重庆建中出版社1944年初版)、《夜间相》(重庆明天出版社1946年初版)。对于自己的杂文写作的立意,田仲济先生在他的杂文集的后记或前言中有着说明,对于《发微集》:

        名为“发微”……微,可解为精微或细微,说精微深到,见人所未见,我没能做到,只不过揭示出了一些别人或是不屑注意的地方,所以我是只取用第二义的。

        对于《夜间相》,他说:

        名为“夜间”……我不是在愁漫漫长夜何时旦,因为胜利已在望了,而是想将胜利前夜的景景色色,给它留下一个淡淡的影子。

        所以,纵观田先生的杂文往往以社会的一鳞一爪合起来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通过选取历史的细微之处,记录大时代的真实面影。这一时期写的大批杂文如《奴才》、《阿Q与鸵鸟》、《东方的贝当》、《战时如平时》、《酷刑》、《“长命富贵”》等,有对抗战中的民族败类的针砭,有对国民性的深入解剖,有对国统期黑暗的暴露,均显示出“深沉的文化批判,自觉的历史反思”。

        田仲济于2002年去世。尽管说田仲济(蓝海)先生已经无法看到《中国抗战文艺史》重版,但是我想他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无限欣慰的,毕竟1947年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在时隔六十三年的今天,重新出版,这种泽被后学、惠及学界的功德也正符合田仲济先生一贯的心愿。

        摩挲着这本《中国抗战文艺史》,更感历史的厚重,不能不感叹:在人类的记忆里,无数人都如流星划过夜空,消失在沉沉的宇宙洪荒。而当后来者拂去历史的封尘后,一些执著跋涉者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在这些跋涉前行者中,已故著名现代文学史家、杂文家、出版家蓝海(田仲济)就是值得永远忆念的一位。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