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序与跋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0年11月07日 星期日

    有关性福的两个观念

    江晓原 《 博览群书 》( 2010年11月07日)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第三版),江晓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拙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是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性、婚姻和性观念的。现在第三版即将付梓,回首当年,距这本书的初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已过去15个春秋,距第二版也又过了5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第二版,按照出版者的意见,书名被改成《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后来朋友们感到“云雨”二字有点喧宾夺主。此次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共识,决定恢复原来的书名。

        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部地区开始进入现代化社会,全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震荡和改变。在这15年中,我继续保持着对性文化的研究兴趣,并继续参与国内性学界的一些活动,甚至还忝任上海市性教育协会的副会长至今。我也不时参加一些与性、婚姻等话题有关的电视节目制作,或接受媒体有关这些话题的访谈。在这些活动中,我感觉到中国人的“性福”在这15年中总体来说是在增进的。

        中国人“性福”的有些增进之处相当明显:我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放,中国人可以更为公开、更为安全地谈论、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性观念和性需求了。例如,关于“性工作非罪化”的呼吁,虽然尚未得到政府采纳,但是至少呼吁者也没有受到惩处,他们作为学者仍然可以安然工作和讲学。

        另一些“性福”的增进之处则不那么明显。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人和人的心灵日益疏离,在物质生活条件直追西方发达社会的同时,“性福”似乎显得越来越奢侈:阳痿和性冷淡在白领阶层中弥漫,“剩女”问题愈演愈烈……在一次电视谈话节目中,女主持人历数当下白领阶层在性和婚姻问题上的种种困扰;我则指出,许多这类困扰其实只是来源于人们自身的观念——有些问题,你思想上认为它是问题时它就是问题,而当你不认为它是问题时它就不是问题了。

        例如,有两个观念,长期被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脑中,被视为当然正确:

        第一个观念是:每一场恋爱都必须指向婚姻。所以任何无法缔结婚姻的恋爱都被看作是失败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至少也是“没有结果”的。

        第二个观念是:每一场婚姻都必须白头到老。这实际上是以前封建礼教中“从一而终”的“现代男女平等版”——以前只要求女子从一而终,现在要求男女都从一而终。

        在这两个观念的联合作用下,恋爱和婚姻都变成非常沉重的事情——用赞成这两个观念的人的话来说,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今天离婚率虽然已经高到让某些人士忧心如焚的地步,但所有以离婚告终的婚姻仍然被视为“失败的婚姻”。

        这两个观念,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中被视为天经地义,从未受到质疑和挑战,所以掩盖了中国人在性和婚姻方面的许多不幸。而在东部进入现代化社会时,这两个观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许多人开始接受这样的观念:白头到老固然是婚姻的理想境界,但以离婚告终的婚姻也未必都是“失败的婚姻”;而恋情的更新也被视为是可以接受的(其实这也只是接受当年张竞生的“爱情三定则”之一而已)。

        这种变化,只会增进都市男女的“性福”,而绝不会相反。

        为什么在写这篇第三版前言时,会想到这两个观念的问题呢?那是因为我发现,在古代中国的很长时期,这两个观念并没有像20世纪所发生的那样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脑中。如果说接纳第一个观念由于古代中国实行多妻制而减少了与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第二个观念在很长时期内也根本没有被中国上层社会所接纳(即并不要求女性从一而终),就不是今天的公众容易想象的了。

        这从一个新的侧面再次证明了我在书中的一个论断:古代中国人在性和婚姻方面曾经远比我们今天开放。

        这或许可以看作《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之一吧。(本文是作者为《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第三版所写前言,本刊略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