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本期关注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0年09月07日 星期二

    环保,人类的救赎与重生

    ——一个出版人对环保的理解

    沈 军 《 博览群书 》( 2010年09月07日)

        能够为天下读书人服务,是出版人的自豪;能否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衡量出版人价值的圭臬。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此,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我们也可以将这一事件看作是对出版业在环境保护中存在价值的注解。

    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倘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客观地审视《寂静的春天》,其思想并不能算得上“发前人所未发”。对于中国人而言,今天风靡世界的环保理念,无非是几千年前“天人合一”、“无为”、“齐物”以及“众生平等”等观念的复兴,但是由于西方哲学一贯“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定式,导致其探讨的对象和领域亦难以突破物质世界层面;所做的反省亦滞留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瓶颈,无法达到东方哲学中“视宇宙为一大生命体”的深刻与彻底。

        因此,说蕾切尔·卡逊奠定了西方环保主义的基石则可,若将其奉为世界环保的先驱,身为中国人便有数典忘祖之嫌。

        在1月26日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颁奖典礼上,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推出了《东张西望——廖晓义与中外哲人聊环保药方》一书,这也表明了我们对于环保的认识和理解。该书是廖晓义对国内外20位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专家学者进行的采访实录。在这部著作中,受访者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天人合一”这一东方智慧如何应对今天的生态危机和构建生态文明发表见解。受访者从政治官员到环保专家、从专业学者到环保活动家,均是其工作领域的高端人物。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加州伯克利生态文化中心创始人F·卡普拉、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IHM波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江本胜、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扎西多杰等二十余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释了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这一终极命题。

        配合该书同时出版的《用东方智慧守望家园》收录了5个生态短片,也从不同侧面昭显了传统的生态智慧、乡土文脉和自然养生对于生态保护的意义和潜力。《东张西望》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环境报》、《中华读书报》等进行了报道,他们评价廖晓义的“环保药方”“是来自中西方各位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药方为治病,不但治中国环保各种弊端的‘病’,也对西方工业文明时代延续至今的‘西式环保’给予深刻的剖析和解读”。

        禅宗有一句话说得好: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中国的环境之所以面临今天的困境,追根溯源,在于我们蹈袭西方之覆辙、弃明投暗,而迷失了自己的脚跟。时至于今,固然可以借鉴舶来的思想,医环境之已病,但更应该根植于自身的传统文化,治环境于未病。《东张西望》的出现,如同一面镜子,折射东西方环保哲人智慧的光芒,帮助我们看见家中的珍宝。

    环保,自掘坟墓者的猛醒

        今天,当我们回顾人类在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映射出的人性,其愚蠢和贪婪令人咋舌。这种现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从原始初民的顶礼膜拜,到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豪情……人类伴随着经验的成长,一步步地由匍匐走向平等,走向对抗,甚至“翻身做主”,开始了对自然长达百余年的肆意践踏。

        在三辰影库出版社即将推出的《地球伦理》一书中,作者京梅、郭耕二人以记者和环保践行者的敏锐、学者的严谨、作家的深刻、诗人的浪漫讲述了由于人类的贪婪和环保意识的淡薄对我们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全球荒漠化,正在以每分钟11公顷的速度蔓延;全球的耕地,正在以每分钟40公顷的速度减少;地球上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今天,温室效应、土壤遭到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空气污染、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已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蛇头吃蛇尾”的自残行为已到了无尾可吃的境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浩瀚宇宙中一颗星球上渺小的生物,人类像细菌一般对母体敲骨吸髓。然而,人无独生之理,终究要依赖阳光、空气、水和土地。把工业文明置身于人类种族存续的宏观范畴加以考量,不啻为整个物种自掘坟墓的集体疯狂。

        如今,人们已经普遍开始认同“环保”的理念。然而知易行难,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和对贪欲的放纵,铤而走险者有之,掩耳盗铃者有之,“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者亦有之!人类难以克制的“自我吞食”的习气,令许多人变得盲目短视,对末日的刀锋视而不见,对自身的狂妄无知沾沾自喜。君不见欧美国家依然在消耗着日渐枯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以营造“冬天像夏天、夏天像冬天”、“有昼无夜”的“时尚生活”?

        “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人啊,认识你自己。”对于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定位,东西方先哲充满了清醒的自觉与自警。而今天,中国人的祖训、阿波罗的告诫,人类却如秋风过耳,恰似阳光无法照进心灵。

    放低自己,懂得敬畏

        《看不见的彩虹,听不见的音乐》是我们目前正计划出版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张长琳凭借深厚的学养,在如话家常的娓娓道来中告诉我们:“人类所能见到的仅仅是300纳米到700纳米之间的物质,不足宇宙物质的百分之一;所能听见的仅仅是20赫兹至20万赫兹之间的声音,也不足宇宙电磁波的百分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都是聋子和瞎子!”作为一位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从最简单的物理学事实说起,一步一步,逐步地让读者看到人类生活中越来越复杂的层面,从而把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成果与中国、印度等古老医学中的经验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整体的世界观。《看不见的彩虹,听不见的音乐》让我们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上那看不见的一部分,听到了听不见的声音,撞响了思想的洪钟,使我们能从自然主义和还原论思维方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作者雄辩地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自认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仅仅是大千之一粟而已!

        “希尔伯特空间”中的“和谐金字塔”图形诠释了在有序与无序状态之间摇摆的现实状态——出自张长琳《看不见的彩虹,听不见的声音》

        站在这样的高度——或者说低度更合适——来思考环保,问题突然间愈加地复杂起来。直至目前,我们的环保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客观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层面。水被污染了,我们将面临干渴;树被砍伐了,我们将面对沙漠;动物灭绝了,我们也来日无多;空气肮脏了,我们无法呼吸;资源枯竭了,我们将坐以待毙……于是,心中觳觫的人类终于有所收敛。但是,这种收敛所及的范围,不过是世界整体中不足1%的一个局部,对于那剩下的99%,我们是懵懂无知的。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会给未知的世界带来怎样的伤害?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否有更大的危机等待着我们?

        古人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在《易经》的六十四个卦象中,唯有《谦》卦是绝对吉祥的。放低自己,懂得敬畏,是倡导环保的根本心态,更是倡导发展的道德底线。

        然而,谦卑与敬畏并不等于无所作为。毕竟,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具有无休止繁衍、非理性扩张的本能——无论是一株野草或者一群蚂蚁,一旦失去制约,便能够填满整个世界。而人类作为唯一拥有高等智慧、能够制造工具的生物,是天地自然之外唯一可以杀伐万物的存在。如果我们相信人是宇宙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其位置也有其使命,那么,制衡万物或许是人类的天赋义务。这是一份无人监管、全凭自觉的权力,需要我们以节俭、护生、惜福自律,需要我们“以众生之心为心”的博爱和仁慈。天理人欲、善恶交争,我们这个星球的存亡治乱,只在人类的一念之间。

        感激自身的天赋,发挥自身的天赋,同时慎用天赋、敬畏天赋,承担起作为一个人类的责任,在内心葆有那份“为万世、万物开太平”的执着和热诚。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一个出版者对环保的浅悟,愿以此与同志同悟者共勉!

        作者单位: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